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随州市疾控中心优秀护士——李婧

2010-12-08 20:05 来源:医学教育网

  在常人眼中,艾滋病猛于虎,唯恐躲之不及。可随州市疾控中心的护士李婧,却扎根山区农村,护理艾滋病患者,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自2002年3月至今,她亲手护理过100多名艾滋病人,用青春谱写了一曲爱心壮歌。

  第一次看到艾滋病家庭——她被深深震撼了

  低矮的房屋,稀稀疏疏地散布在山间原野,有的已摇摇欲坠;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蜿蜒着贯穿村庄。村子里,很少看到有人走动。只有天真的孩子们,在村口的池塘边追来追去。那无邪的笑声穿过干枯的树的枝丫,传出很远很远。

  这是2002年3月的一天,春寒料峭。知道自己是去护理艾滋病患者,李婧有些莫名的激动。然而,李婧和同事背着治疗包,徒步来到随州市曾都区均川镇高庙村时,眼前的景象让她的心陡地一沉。

  两人来到村民王建国家。33岁的王建国是名艾滋病患者,其两个小孩还在读书,妻子则是一名痴呆症患者。这是一个极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贫困的家庭,一家四口住在两间低矮的土房里,有些歪斜的土墙用木桩抵着。屋内,除了灶台和一张大木床外,基本没有像样的家具。

  看到他们到来,王建国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李婧被深深震撼了,她将身上仅有的200多元掏了出来,“你拿着吧,给孩子买套像样的衣服,也添些家具。”

  “这?你们能来,我都很感激了,哪能要钱呢?”王建国手伸了一下,又缩了回去,憨厚地说。“你就拿着吧。”李婧坚持说。王建国这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接过钱,连声感谢。随后,两人为王建国做了检查,并询问了病情和服药情况,嘱咐他千万不要漏服药物……

  这是李婧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患者。她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年。5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均川镇的35个村庄,先后护理过100多名艾滋病患者,其中60多人在她的关爱中平静地离开人世。

  王建国一家牵动着李婧的心。此后,她又多次去探望他们,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王建国一家。2004年,随州市政府出资,为王建国一家盖了三间新房。

  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王建国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至今仍健康地生活着。

  丈夫不理解导致“家庭冷战”——她终于赢得支持

  李婧1970年出生于随州市南郊的一个农民家庭。1989年从随州卫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均川镇卫生院做护士。1994年10月,因工作突出,她被调到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在门诊部、传染科从事护理工作。

  得知妻子从事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丈夫严学峰很不放心,在多次劝说她调换岗位无效后,“家庭冷战”开始了。李婧每次下班回家,丈夫总是让她先去洗澡,洗完澡后才能进入家门。晚上,他让她到另外的房间单独睡。每次在家吃饭时,丈夫也总是让她单独吃,所用的碗筷都要分开摆放……

  对于丈夫的担心,李婧总是耐心解释。看电视时,看到战场上护士救治伤员的情景,她就对丈夫说,战场上很多医护人员都牺牲了,和他们相比,我做的这点事算不了什么。再说,什么工作都是要人去做的,我不去做,别人也要去做。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传染病是不会传播的。

  在李婧的坚持和解释下,严学峰渐渐理解了妻子的工作。1998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和带小孩的责任,让妻子一心扑在工作上。

  2001年4月,随州市首例HIV感染者在均川镇被发现。时任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长的张晓东,带着工作人员开始在均川镇进行大面积筛查。

  2002年3月份,张晓东再次前往均川镇筛查时,发现那里的人们大多都会向他询问李婧的近况。他猛然想到,李婧是从均川镇卫生院出来的,对当地的情况更加了解。为此,他专门找到了李婧:“愿不愿意一起到均川,给艾滋病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李婧爽快地答应。

  就这样,两人踏上了前往均川镇的客车,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崎岖山路上奔波5年——她受到村民敬重

  从此,李婧开始了在山区乡村的艰难跋涉。

  上世纪90年代,均川镇家住偏远山区的部分村民,在非法“血头”的鼓动下,纷纷前往河南卖血。其间,部分人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均川镇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村与村之间比较分散,有的村只有几户人家。艾滋病人大多分布在较远的、交通不便的山区,有的地方甚至连自行车通行都非常困难,有些地方只能步行,远的村庄离镇中心还有30多公里路。

  每天早上5点多钟,李婧便要起床。来到了街头,随便买点吃的,再带上面包和水,她就赶着去搭乘6时出发的班车,前往均川镇。

  刚开始,因怕受到家人和乡亲们的歧视,很多村民不愿意配合筛查工作。有一个村民,感染艾滋病多年,已发高烧很长时间了,却不愿配合检查。李婧先后上门7次,患者实在过意不去,才答应抽取血样。

  每到一个艾滋病家庭,李婧都要仔细询问病人的服药情况,并让病人拿出药瓶检查看是否按量服药,是否漏服,仔细查看病情,有没有出现药物副反应及机会性感染,教患者家属怎样观察病情,出现这些情况该怎样进行正确处理等。她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直到患者家属完全掌握并让病人家属多次操作正确才肯罢休。

  由于路途遥远,有时到了中午时分,她还走在前不着村后不搭店的山路上。午餐无法解决,她就啃自己随身携带的几块面包,喝点矿泉水,权当午餐。

  5年来,她对护理的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和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相应的护理。因此,她受到村民们的敬重。

  为消除人们的恐惧和歧视——她与病人同吃喝

  富家棚村的乐乐是名艾滋病孤儿。

  乐乐的父母均患有艾滋病,2002年,乐乐的父亲去世,次年母亲也离开了他。3岁的乐乐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乐乐长期发烧,可爷爷奶奶没钱,住不起医院,只好在家治疗。

  李婧第一次看到乐乐时,心疼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天气好的时候,她就带着乐乐到外面走走。乐乐特别喜欢画画,还梦想着和别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她就给乐乐买来铅笔、画册和书包,教她画画。经过治疗,乐乐的病情有所缓解。李婧又东奔西跑,乐乐终于如愿进入当地幼儿园。不幸的是,2004年,刚上了几个月的幼儿园,乐乐年幼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此后,每次想到乐乐那可爱的样子,李婧就非常痛心,也更加坚定了为艾滋病事业奋斗一生的决心。

  2003年春,农忙季节。周畈村41岁的艾滋病患者周大荣突然打来电话,急切地要李婧赶紧赶过去。原来,周大荣的妻子得知他被查出患了艾滋病,独自回了娘家,他的两个孩子在外打工,家中的稻田还没插上秧,急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上7点钟,李婧就来到周大荣家。她让周大荣别急,自己跑到田里,帮他插起秧来。看到这种情况,村干部们都赶来帮忙。中午,大伙儿就在周大荣家里做面条吃。周大荣过意不去,坚持买瓶酒,要陪大家喝两盅。从来没喝过白酒的李婧,也忍不住端起了酒杯。喝了两杯后,周大荣还要敬酒。李婧一把夺过酒杯:“大荣,你还病着呢,不能再喝了。这样,剩下的我替你喝了。”说着,李婧把酒一饮而尽。

  那是李婧第一次喝酒,也是唯一一次醉酒。她的坦率和大胆,深深打动了村民们。村民纷纷过来帮忙,很快,周大荣家的稻田全部插上了秧苗。

  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时候,李婧深深体会到,要让艾滋病人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仅仅为其治疗护理是不够的,还要想方设法消除社会上的某些偏见和歧视,让艾滋病人真正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中。

  为此,她常常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周围的人们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来感召艾滋病患者配合治疗。有一名艾滋病患者感染了肺炎,却拒绝接受检测,也拒绝抽血。无奈,李婧先后几次登门,最后干脆“赖”在患者家中,吃起了午饭。终于,患者被感动了,主动配合检查,还提出要接受治疗。

  在她的带动下,几年来,周围的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逐渐消除,病人们也抬起了头。如今,走在村庄里,你根本看不出谁是艾滋病患者,他们和正常人一起下地干活、一起聊天、一起娱乐。

  临终关怀让逝者安宁——她送走60多名病人

  2003年夏天,李婧结识了均川镇珍珠庙村37岁的艾滋病患者王香。

  当时,王香的病情很严重,身体非常消瘦,身上皮肤多处溃烂,伤口的渗液和血液把衣服都粘在伤口上了,有的伤口渗湿了衣服,把床单染得血迹斑斑,屋里充满了腐烂的气味。李婧不怕脏,不怕累,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给她输液,清洗伤口,换药。精心护理了一个星期后,王香的病情有了好转。

  王香的家庭比较贫困,一家四口挤住在两间土房内。王香的丈夫因做阑尾炎手术缺钱,她和村民们一起去卖血。就这一次,她不幸被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2003年冬天,接到“王香不行了”的电话,李婧马上搭汽车赶到王香的病床前。王香身体虚弱得已经坐不起来了,可神智却异常清醒。王香拉着李婧的手,平静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讲起了自己最高兴的事,也讲起了自己感到委屈的事情。为减轻王香的痛苦,李婧忙为她输液。随后,李婧又陪她一起拉家常。最后,王香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哭着请求李婧照顾她的家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王香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李婧代表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王香的家人送来了安葬费,并帮着处理了王香的后事。

  这种临终关怀,只是李婧工作中的一部分。5年来,李婧先后亲手送走了60多名艾滋病患者,使他们没有痛苦、有尊严地离开了人世。

  这种临终关怀,只是随州市关爱艾滋病患者的一个缩影。自发现首例HIV以来,随州市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了综合关爱、医疗救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救助措施,积极探索实施艾滋病“家庭护理”项目。

  “家庭护理”项目采取“统一管理、家庭治疗、定期随访”的方法治疗和管理病人,被艾滋病防治专家何大一、田波等国际国内专家评价为“中国模式”,建议向全世界推广。而李婧,正是“中国模式”的忠实执行者。

  言传身教带出常驻护理人——她的朋友成为“专家”

  2003年5月,在政府的关怀和资助下,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均川镇“温馨家园”建立了。没有常驻的护理工作者,怎么办?李婧想到了江凤兰。

  35岁的江凤兰是均川镇卫生院的护士,也是李婧以前的同事和好朋友。听说要自己去护理艾滋病患者,江凤兰头摇得像拨浪鼓。李婧耐心地劝解她,说虽然人们都害怕艾滋病,但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再说做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最终,江凤兰打消了顾虑,跟随李婧学起了艾滋病护理知识。

  从此,李婧带着江凤兰一起和艾滋病人交朋友。渐渐地,不少病人都接受了江凤兰,江凤兰也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艾滋病护理专家。

  针对艾滋病人家庭护理能力低、护理力量薄弱的特点,5年来,李婧和同事们对艾滋病区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过多次培训,多次对病区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办班,讲授艾滋病护理及相关知识,并发展了10多名艾滋病护理骨干。

  同时,她和同事们一起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提倡从医务人员做起,反对歧视,为病人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生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环境。每到一个艾滋病家庭,她都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防艾知识和家庭护理训练,使他们懂得如何自觉地阻止艾滋病扩散于社会,让家属懂得艾滋病人并不可怕,只要使用正确方法防范,一般生活性接触是不传染的,打消了家属的顾虑,让他们成为照顾患者的主力,使病人在家中不被歧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均川镇何家台32岁的兰香是名艾滋病患者。在李婧的帮助下,她重拾生活的勇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年,兰香参加了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排的小品节目《飘扬的红丝带》,先后在郑州、武汉、随州等地登台演出。如今,她已俨然成了当地的“明星”。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