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描述
别名: 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
【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QīnɡFēnɡTénɡ
【别名】清风藤(《本草图经》),青藤、寻风藤(《纲目》)。 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藤及华防己夏、秋采割藤茎,晒干,或润透切段,晒干。清风藤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
药用部位: 根
产地: 江苏、浙江、湖北
采收: 秋末冬初采割。
加工: 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药性: 平
药味: 苦、辛
归经: 归肝、脾经
功能: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毒性: 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材性状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5~20mm,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节处膨大。体轻,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不平坦。横切面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导管较大,中央为圆形的髓。气弱,味苦。
青藤
植物名: 青藤
科名: 防己科
属名: 防己属
形态描述
多年生木质藤本,长可达20米。根块状。茎圆柱形,灰褐色,具细沟纹。叶互生,厚纸质或革质,卵圆形,长7~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稍心形或近截形,全缘或3~7角状浅裂,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近无毛,基出脉5~7;叶柄长5~15厘米。花单性异株,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花小,雄花萼片6,淡黄色,2轮,花瓣6,淡绿色,雄蕊9~12;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心皮3,离生,花柱反曲。核果扁球形,熟时暗红色。种子半月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沟边及灌丛中,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毛青藤
拉丁: 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et 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
科名: 防己科
属名: 防己属
形态描述: 本变种与正品青藤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叶表面被短绒毛,下表面灰白色,绒毛更密;花序及幼茎亦有短绒毛。
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谷林阴下或沟旁。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河北、广东、贵州。
药材饮片
饮片名: 青风藤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为长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片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其间具有多数小孔。髓部淡黄白色,周边绿褐色或棕褐色。体轻,质硬而脆。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英文名】 CAULIS SINOMENII
【别名】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
【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的干燥藤茎。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cm或更长,直径0.5~2cm。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用法用量】 6~12g。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