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草药 > 正文

红辣蓼基本信息

红辣蓼

别名: 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马蓼、辣椒草、软水蓼、旱辣寥

汉语拼音:hong la liao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Polygonum hydropiper L.var.flaccidum(Meissn.)

Steward[Polygonum flaccidu Meissn.]

科属分类:蓼科

生态环境: 生于近水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云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散布腺点及短伏毛。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色;节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托叶鞘膜质,口缘生长刺毛;叶片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总状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细长,上部弯曲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裂片倒卵形,红色或白色,散布褐色点腺;雄蕊8;花柱3枚。瘦果三角形,外包宿存花被。花果期6-10月。

药理作用

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日本所产的马蓼Polygonum blumei Meissn.与犬蓼Persicaria longiseta有驱蛔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辣蓼全草及根含挥发油,鞣质及黄酮类物质:水蓼素(Persicarin),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 ether),3’-甲基鼠李素(rhamnazi)及金丝桃甙(hyperin),又含蒽醌衍生物及蓼酸(polygonic acid)等[1]。

功效:解毒;除湿;散瘀;止血

考证: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主治: 痢疾;泄泻;乳蛾;疟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崩漏;痈肿疔疮;瘰疬;毒蛇咬伤;湿疹;脚癣;外伤出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