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术后诱导治疗可为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加码”

在我国,平均130名末期肾病患者中只有1人能够获得合适的肾源,接受肾移植手术,移植后,多数患者还要面临排异及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在最近由赛诺菲(中国)联合我国权威器官移植中心召开的“肾移植诱导治疗价值专家顾问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石炳毅教授介绍了国内目前肾移植的现状,多年来,我国移植器官来源紧张的压力至今未能改观。中国每年等待肾移植的患者约为100万,而每年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仅有1万人左右。肾源稀缺导致全球黑市肾交易数量不断攀升。

2011年,我国卫生部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DCD)试点工作,结束了之前心死亡和脑死亡(DBD)的器官移植争议。和DBD相比,DCD供者器官会经历较长的热缺血时间,器官因此发生组织缺氧、酸中毒、细胞破坏、炎性激活等问题可能性增加,并由此提升了移植并发症的风险。在肾移植器官资源稀缺,中国又确定采取DCD器官移植标准的情况下,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更加引起业界的关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赛诺菲医学专家Felix Geissler博士表示,器官移植本身是一种反自然、反生理的行为,这种反自然、反生理的特性,决定了肾移植手术成功的难度。其中,急性排异反应对患者和移植体存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甚至威胁受移植者的生命。

石炳毅教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在肾移植的治疗中,合理及时的免疫诱导治疗有助于对急性排斥反应筑起一道屏障,降低因排斥反应导致的器官衰竭。但他同时强调,目前在中国肾移植领域,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器官供体来源匮乏困境,建立完善的器官捐赠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