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外科 > 正文

疔疮概述-中医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疔疮系指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的一种感染性病证。以颜面部和手足部多见,前者常因“走黄”而出现凶险危候;后者则可损筋伤骨,影响功能。病名首见面礼于《内经》。疔疮的针灸治疗,在唐代,孙思邈就提到刺血敷药法、灸法等,他特别强调:“丁肿,灸掌后横文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及北宋,《医心方》转录了《录验方》、《经心方》等方书中用放血、火针、蜡疗等方法治疗本证的内容。南宋时期《扁鹊心书》用灸关元来治疗“诸般疔疮”;《针灸资生经》则以灸背部穴来治疗。由以上所述可见,及至唐宋,古人对本证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用的方法较多。到明代,《奇效良方》记录了治疗本证的民间验方;《外科理例》对本证的针灸治疗作了十分详细的讨论;《名医类案》则记载了用艾灸、刺血治疗本证的成功医案。清代《针灸易学》中有“七十二翻”的记载,其中有12翻含“疔”证,治疗方法以挑刺为多。

现代西医学中的疖肿与本证相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