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因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在我国,再障的患病率较高,约为欧美国家的4倍。西医对其病因未完全阐明,认为主要与药物、化学、放射线、生物、遗传等因素有关。治疗也较为困难,除一般支持疗法外,慢性再障的首选药为雄性激素,但疗效不高,副作用明显;对急性再障更缺乏好的对策,因而病死率较高。此外,对脾切除的评价也不一致。
再障属中医“虚劳”、“亡血”、“血虚”、“血枯”、“髓枯”等范畴。早在《灵枢?决气》篇中就有“脱血”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面色白,时瞑目,兼衄,少腹满。”这些论述与再障的症状颇为相似,并认为“此为劳使之然”,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明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进一步对病机予以发挥:“虚劳之证,荣血伤,则内热起。”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也已发现本病治疗困难,如明代戴原礼说:“诸失血而发热者,难治。”
现代中医治疗再障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之后,陆续有一些文章,但均局限于个案治疗经验,治则多为补气养血或补益心脾。至1963年,开始出现多病例集中观察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大样本资料多发表于80年代之后,但实际工作往往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聚着作者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据粗略统计,目前已发表的临床文章已有200多篇,除个案外,累计病例数已达5000多例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另外,实验研究证明,补肾中药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作用,并提示可能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探索到了一些中医临床规律。如在舌诊研究中,发现再障特征性的舌质表现为无血管蕈状乳头显著增加及出现“鹅卵石样”无血管乳头,这种改变与健康人及其他血液病患者具有显著差异;在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研究中,发现骨髓增生情况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即:阴虚型骨髓增生减少与显著减少最多,阴阳两虚型次之,阳虚型仅见增生减少,未见显著减少;在治则研究中,认识到肾精亏损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以补肾作为基本治则已为目前所公认。此外,根据辨证,温脾、滋肝也是有效的治疗原则。应该指出的是,对急性再障,自70年代起,逐渐重视“邪毒”在再障发病学中的地位,也有用“解毒法”治疗获成功的病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蠢治则的运用,突破了再障宜补的传统认识;在治法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与西药雄激素合用疗效最好,而康力龙疗效又高于丙酸睾丸酮,单用中药次之,单用西药又次之。由于本病较为难治,尤其在急性期病情非常凶险,故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西药,或采取输血等紧急措施,对于提高疗效和控制某些临床症状(如出血、感染等)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目前以中西医结含治疗本病者居多,临床疗效也由初期的60%左右稳步提高到80%左右,畔也有达90%以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