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分
大黄图集锦 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作用为强.蒽醌甙有: 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酚甙(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甙(Emodin- -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 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Emodin diglucosi- 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Aloe-emodin diglucosi- de)、大黄酚双葡萄糖甙(Chrysophanol diglucoside). 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E、F(Sennoside A、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 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 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
大黄又含有大黄鞣酸(Rheum tannic acids)及其相关物质, 如没食子酸(Gallic acid)、儿茶精(Cate- 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研究表明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 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 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 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 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 引起婴儿腹泻.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 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 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 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
临床研究
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作用更明显,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 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与西药组疗效一致, 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 大黄含苦味质, 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 )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药理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作用:
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2)利胆、保肝
(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止血作用:
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
止血作用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2)降血脂:
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谱:
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2)抗炎、解热作用
(3)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4)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毒副作用
毒性介绍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现代医学证明,本品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目前对于大黄国内文献尚未见有明显的毒性报导,但是近年来国外学术刊物较多地报道了大黄素及其蒽醌类化合物的肾毒性和致癌性。如何正确、全面、深刻认识和评价大黄素及其蒽醌类成分的安全性,是新药研究和评价双方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审评一部对此十分重视,本人在近期查阅了大量国外文献,其中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大黄素和大黄蒽醌进行长达两年多的实验研究文献报道资料,现将这两篇文献的实验结果加以整理汇总,供同行参考。
1 大黄素(emodin)在进行二年的口饲大黄素实验研究中,大黄素在280, 830, 2500 ppm食物含量中,对F344/N雄性大鼠无致癌性,对F344/N雌性大鼠有可能诱发Zymmbal腺癌的发生,对B6C3F1雄性小鼠,有可能发生少见的肾小管赘生物(renal tuble neoplasms),但发生率较低;大黄素在312,625,1250 ppm食物含量下,B6C3F1雌性小鼠未发现有致癌性的证据。大黄素可导致雄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renal tuble hyaline droplets)和染色(pigmentation) 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雄大鼠肾小管染色的严重性增大,可导致雌雄小鼠肾小管染色的发生率增加,导致雌性小鼠肾病的发生率增加。
2 蒽醌(Anthraquinone) 通过两年给药研究表明,基于肾小管腺瘤(renal tubule adenoma)、肾脏和膀胱迁移性上皮细胞乳头瘤(transitional epithelial papillomas)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雄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肝细胞瘤的发生与给予蒽醌有关。基于肾小管腺瘤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雌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膀胱移行性上皮细胞乳头瘤或/和癌的发生率以及在雌性大鼠出现的肝细胞腺瘤均与使用蒽醌有关。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蒽醌可增加雄性和雌性B6C3F1小鼠肝癌的发生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上的甲状腺滤泡细胞瘤(Thyroid gland follicular cell neoplasms)的产生可能与蒽醌的使用有关。使用蒽醌两年,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大鼠肾、肝、脾、骨髓非肿瘤性损害增加,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小鼠肝、膀胱和脾非肿瘤性损害增加,也可导致雄性小鼠甲状腺和肾脏的非肿瘤性损害。使用蒽醌可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减少。
相关资料
表1. 口饲蒽醌和大黄素在大鼠试验使用剂量与病变程度分析用药时间蒽醌(Anthraquinone)大黄素(Emodin)文献使用量(mg/kg) 折算成人的临床等效剂量(mg/kg)文献使用量(mg/kg)折算成人的临床等效剂量(mg/kg) 16-day 508.30 17028.22 48079.67 1400肾232.37 3700肾614.12 14-week 135肾、肝22.41203.32 275肾、肝44.82406.64 555肾、肝89.64 80肾13.28 1130肾、肝179.28 170肾28.22 2350肾、肝358.56300肾49.79 2-year 33.77肾、瘤5.61110肾18.26 67.54肾、瘤11.22320肾53.11 135肾、瘤22.441000肾、癌165.98
注:表1文献资料大鼠使用量折算成临床人使用量,按体表面积折算,人按60公斤,大鼠按200克。肾:肾病变,包括肾小管透明小滴生成,堆积,肾矿化;肝:肝肥大;瘤:肿瘤。
表2. 口饲蒽醌和大黄素在小鼠试验使用剂量与病变程度分析用药时间蒽醌(Anthraquinone)大黄素(Emodin)文献使用量(mg/kg) 折算成人的临床等效剂量(mg/kg)文献使用量(mg/kg)折算成人的临床等效剂量(mg/kg) 16-day 120 14.10 40047.01 1200肾、膀141.03 3800肾、膀446.58 14-week 250膀、肝、瘤29.38505.88 500膀、肝、瘤58.76100肾11.75 1050膀、肝、瘤117.52190肾22.33 2150膀、肝、瘤235.04400肾47.01 4300膀、肝、瘤470.09800肾94.02 2-year 90肾、肝、膀、瘤10.5815肾1.76 265肾、肝、膀、瘤31.1435肾、瘤4.11 825肾、肝、膀、瘤96.9570肾、瘤8.23
注:表2文献资料小鼠使用量折算成临床人使用量,按体表面积折算,人按60公斤,大鼠按20克。肾:肾病变,包括肾小管透明小滴生成,堆积,肾矿化;肝:肝肥大;瘤:肿瘤。膀:细胞浆改变。
从以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大黄素和蒽醌,在一定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下,对大鼠和小鼠可能出现一定的肾毒性和致癌性。据文献资料,目前西方一些国家的用药人群,因长期服用含有芦荟、大黄、番泻叶等制成的泻剂,而出现“黑便”,经检查显示癌症的病人时有出现,经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病人可能与长期服用泻剂有关,故西方一些国家如德国、加大拿、西班牙、美国等对这些药用植物有着明确的使用规定。
用药禁忌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如用本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不良反应
大黄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曾有报道2例老年患者因长期服用(2年)大黄苏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到5-5.6g,当减少用药量并补充铁等维生素C后恢复正常。通过炭末在肠道内转运时间和排泄时间研究以及肠道内水分测定等证明,大黄作用部位在大肠,是一种大肠性致泻剂,而铁主要在大肠中吸收,认为导缺致铁的原因可能为,大黄导泻作用干扰了铁的吸收;大黄鞣酸可能与Fe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了吸收;苏打中和了胃酸;干扰了铁与维生素C螯合,妨碍了铁的吸收。还有报道1例哮喘病人服大黄苏打4片后,出现皮肤痒疹、红斑,哮喘加重,经斑贴试验证实为大黄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