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萆薢
【别名】:红萆薢、美人扇、龙须叶
【功效】: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
【考证】: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主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灌丛中或山坡荫蔽处。采收和储藏: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动植物形态】:长托菝葜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多少具纵条纹,疏生刺。叶互生;叶柄长5-25cm,约占全长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数叶柄具卷须,脱落点位于鞘上方;叶片厚革质至坚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3-16cm,宽1.5-9cm,下面通常苍白色,极少绿色,干后灰绿黄色或暗绿色。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总花梗长1-2.5cm,偶有关节,花序托常延长而使花序多少呈总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黄绿色或白色;雄花外轮被片长4-8mm,宽2-3mm,内花被片稍狭,雄蕊6;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3-6mm,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8-15mm,熟时红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红萆薢
【别名】:滇红萆薢、小萆薢、打不死、土茯苓、花花藤、花萆薢
【功效】:祛风除湿;利水通淋;解疮毒
【考证】:出自《中药材手册》。
【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浊;疮疖肿毒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丛中或山谷沟边。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祛风湿,分清浊,利关节,解疮毒。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2.《云南中草药选》:祛风除湿,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疮疖。萆薢
【用药禁忌】:《四川中药志》:阴虚火旺,肾虚遗精,多尿及腰痛者忌用。
【动植物形态】:无刺菝葜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平滑或稍粗糙,无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约占全和长的1/2-2/3,具狭鞘,脱落点位于近顶端,一般有卷须;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卵形、长圆状卵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3.5-9cm,宽1-5cm,先端急尖并具尖凸,基部钝或浅心形,下面苍白色,干后一般暗绿色。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多少扁平,一般短于叶柄;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枚宿存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淡绿色或红色;雄花外花被片长2-2.5mm,宽约1mm,内花被片稍狭而短,雄蕊6;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5-7mm,熟时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
白萆薢
【别名】:萆薢、刺萆薢、花萆薢、滑杆白萆薢
【功效】:祛风湿;利小便
【考证】: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主治:风湿痹前;麻木;小便淋浊;湿热带下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800m的林下、灌丛中或河谷、山坡阴湿地。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与西部。
【动植物形态】:马钱叶菝葜,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具纵条纹或棱,通常疏生刺。叶互生;叶柄长2-3cm,无鞘或鞘很狭,通常在中部有卷须,脱落点位于上部;叶片厚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圆形,长5-11cm,宽3-9cm,先端通常微凸,有时近渐尖,基部近圆形;主脉3条在上面凹陷。伞形花序2-4个排成短圆锥花序;总花梗长3-10m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黄色;雄花外花被片长约6mm,宽约2mm,内花被片宽约1mm,雄蕊6,长3-6mm;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5-6mm,熟时黑色。花期3-4月,果期8-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