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黄:释谓《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谓黄疸有二十八候,有汗黄、无心黄。汗为心之液,疑汗黄即心黄;
(2)三虫:见《诸病源候论》,为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
(3)蛊毒:出《肘后方》、《诸病源候论》,症状复杂,变化不一,可见于一些危急病症,恙虫病、血吸虫病、肝硬化、重症痢疾;
(4)飞尸:出《肘后方》:“飞尸者,游走皮肤,洞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也”;
(5)痰痞:指痰气凝结所致痞症。
再者《本草拾遗》辑释不仅首次辑复了失传千年的本草名著,弥补了佚书的空缺,而且还对本草文献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疑团予以解决。如《本草拾遗》和“陈藏器余”的关系问题,《辑释》通过海马和水马二条的研究对比,结论是海马为海龙科动物多种海马的通称,海马条与水马条文同,水马是《开宝本草》所引陈藏器本草文作为?鼠的释文,海马为《证类本草》唐慎微所引“陈藏器余”之文。由此可见“陈藏器余”即陈藏器《本草拾遗》。这一新的论证,前人未有任何报道。
综上对全书的考释,涉及古代历史、地理、博物、医药、文字学等诸多学科,非博学之士,难以担此重任。
除此以外,尚教授通过全书的辑释,还发现了《本草拾遗》原文有个别关键的错字而予以纠正,如蚱蜢条,文中的“石蟹?,实为“石斛?之误,为此将该条中的“蟹?字改为“斛?字。主要是根据《证类本草》卷六石斛条有陶隐居注云:“石斛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蜢髀者为佳”。尚教授对文献钻研之精深,治学态度如此之严谨,令人赞佩不已。回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见过尚教授最初对《本草拾遗》辑复的油印本,而此次见到的则是辑释本,辑复与辑释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后者对书质量的提高,则极为明显 ,何况《本草拾遗》又是积本人数十年对多部本草辑复的经验而出版的新书,使古老的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增加了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大观本草》这次出版的新版本,是尚教授以1211年刘甲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底本点校而成的。《证类本草》对长期以来的手抄本草资料进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成为北宋以前本草渊薮,它的学术价值和对原始文献的保存价值,早为人所共知,毋需多述。 此前尚教授曾辑复过《本草图经》和点校过《证类本草》,积累了丰富的本草资料,且《大观本草》就是《证类本草》加陈承的《本草别说》内容而成。故此次对《大观本草》的点校,更是轻车熟路,其质量必然较前更有提高,何况《大观本草》国内仅有少数木刻线装本,尚无普及本,因而能见《大观本草》者寥寥无几,且《大观本草》比《证类本草》内容丰富,则此书现时公开出版,其实用性因而也就更大,定会受到中医药界人士的欢迎。
《本草拾遗》和点校的《大观本草》用纸精良,版面设计、印刷和装帧均属上乘,前者为32开本,后者为16开本,书后且有药名索引,便于全书检索。全书对研究药物发展史和研究本草文献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爱读此二书,故乐为之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