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医药 > 正文

中药学教材信息

书籍简介

中药学》药学著作。南京中医学院、江苏中医研究所编。这是一部较系统整理古代中药学的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教材版本一

版权信息

书名: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学》 作 者:高学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出版时间:2007

ISBN: 9787801563187

开本:32

定价:42.00 元

编辑推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书共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发展、采集、炮制、药性等知识;各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特性。

内容简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篇、附录等部分。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是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合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总论附篇介绍中药的命名与分类,指出中药命名规律与中药分类的方法。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各论附篇为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是在全书以功效分类纵向讲解的基础上,再按病证分类横向分析临床病证用药经验,以期打下辨证用药坚实的基本功。

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附篇: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九章清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教材版本二

版权信息

书名: 临床中药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教材作 者:张廷模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8-1

ISBN:978-7-5323-8419-8

开本:16

定价:32.00 元

编辑推荐

《临床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本教材主编为我国著名临床中药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

内容简介

临床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成都、北京、上海、南京、黑龙江等11所中医院校临床中药学专家精心编写。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以掌握中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常用药物的应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和临床课程打下基础。全书共26章。总论4章,介绍中药及其相关概念,中药学及其发展概况,中药功效和性能理论,以及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分述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22大类共508种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各药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法。

本教材的特点如下:①与现有本科教材相比较,吸收了其优点,质量有明显提高,全书的结构和分类更为合理、名词术语更为规范,并首次对功效术语进行了界定,总论及各论概述部分,分项论述,条理清楚,便于学习和记忆。②对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阐述更加简明扼要,能符合教改地要求。③所附参考资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反映了学科进展。

本教材编写立足于中医院校教学的需要,面向21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贯彻精品和质量意识,继承和发扬五、六版教材的优点,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便于教学,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中药与中药学

第二章中药的功效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下篇各论

第五章解表药

第六章 清热药

第七章泻下药

第八章 祛风湿药

第九章化湿药

第十章 利湿药

第十一章温里药

第十二章 行气药

第十三章消食药

第十四章 驱虫药

第十五章止血药

第十六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七章化痰药

第十八章 止咳平喘药

第十九章安神药

第二十章 平肝潜阳药

第二十一章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

第二十三章补虚药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

第二十五章涌吐药

第二十六章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索引

精彩书摘

1.三品分类是本草史上的第一次药物分类,反映出当时人们已不满足于孤立地认识各种药物,而是力图找出药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思维上已经产生了飞跃。三品分类抓住了临床药物学药物分类的关键——主要功效(扶正与祛邪)和毒性,这对后世的功效分类和性能分类,具有巨大的启示,其历史功绩是应当肯定的。

由于历史条件和医药学术水平的限制,当时对药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并且还受到道家和方士思想的影响,其对药物品位的判定,带有若干主观臆断的成分,未能反映出药物临床效应的客观实际。如书中将有毒的丹砂列于上品之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之这种分类比较原始粗略,所以,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三品分类最终被其他分类方法所取代。

2.自然属性分类 依据药物来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三类不同归属,再结合各类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细分药物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属性的分类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就是这种分类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应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的中药学专著是《本草经集注》。该分类方法最适用于载药数目繁多的大部头药学著作,所以成为后世综合性本草药物分类的主要方法。

明代《本草纲目》则是古代本草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最高成就,书中采用该方法将1892味药分为60类。其矿物药的金类主要是金属的单体物质、合金和金属矿石,玉类主要是硅酸盐化合物,石和卤类多是非金属单体及其化合物。每一类中,还大体上将相同元素和化合物集中排列。植物药中的草部,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9类。各类药物的排列次序也较为科学,如芳草之中当归、芎劳、蘼芜、蛇床、藁本、白芷等依次相随;毒草中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列为同类。前者是因为“花实似蛇床”(伞形花序);后者则是茎叶“折之有白汁……结实一颗三粒相合生”,这正是大戟属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对植物的“析族区类”,已孕育着现代科属分类的萌芽。其动物的排列“由微至巨,由贱至贵”,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观点。《本草纲目》的分类,领当时世界之先,纲目分明,便于查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本草中的自然属性分类,基本上是实用性的分类,与现代系统的植(动)物学自然分类,尚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这种系统的自然分类,对临床中药学的意义不大,目前主要为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与药材学等学科所采用。

3.功效分类依据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药物分类的方法,称为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分类,是以方便临床用药为目的而进行的分类,能够揭示药物防病治病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成为现代临床中药学分类的主流。中药的功效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思想的萌芽,可以上溯至《神农本草经》,其所谓上品“益气”、“延年”,下品“除寒热邪气”等,无疑是考虑了功效为标准的。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虽然还不是具体的功效,但在功效分类的发展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提高,以功效分类为主的本草逐渐增多。但在当时,药物按功效分类的方法初具雏形,所分列的类别比较粗糙,查阅时仍不够方便。

现代临床中药学一般将药物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其下再分若干小类(节),如清热药又分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