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中药材 > 正文

凤仙花-药用价值

【来源】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夏季花盛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甘,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

【用法用量】 1~2钱;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备注】

(1)全草在南方地区作透骨草用。

(2)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种植在该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险。

化学结构

1. 种子(急性子):含皂苷、脂防油,油中含凤仙甾醇(balsaminasterol,c27h80o)、杷荏酸(parinaric acid,c17h28o2)、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β-谷甾醇。又含皂苷、槲皮素二糖苷、槲皮素三糖苷,并含挥发油、蛋白质、氨基酸及多聚糖。

2. 花:花中含2-甲氧基1,4-萘醯、黄酮类化合物:山奈醇(kaempferol)及槲皮素(quercetin)。

3. 全草(透骨草):凤仙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醯、指甲花醒甲醚和槲草素;全草含羟基苯甲酸、芥子酸、咖啡酸;茎含山奈酚-3-葡萄糖苷、天丝葵素、矢车菊素等;还含各种花色苷,有矢车菊素、飞燕草素、蹄纹天兰素、锦葵花素、山奈酚、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糖,草酸钙。

美国爱普斯生物科学研究院对风仙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进行综述。结果:凤仙花含有大量萘醌元、黄酮类、香豆素类、甾醇类等成分。有些为首次从凤仙花中得到的全新化合物;尤其萘醌元(MNQ-1)具有很好的抗真菌等作用。结论:凤仙花萘醌元(MNQ-1)的研究开发的价值。关键词:凤仙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为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中凤仙花属(Impatiens)一年生草本植物。凤仙花属共有植物900余种,广布于全球,我国约有200种,但药用价值最高MNQ-1含量最高的凤仙花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等寒冷洁净的地方。(本草纲目)记载凤仙花“蛇伤,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胁引痛不可忍者,活血消积”。凤仙花的全草(别名:透骨草、指甲花、小桃红、凤仙草、旱珍珠等)、花(别名:金凤花、好女儿花等)、根(凤仙根)、果皮和种子(急性子)均可入药。叶甘、温,有小毒;茎、种子味苦、辛、温,亦有小毒;花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茎、种子有破血、消积之功效,可治腰胁痛、蛇咬伤、鹅掌风、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疮疔、胎衣不下、溃疡日久不愈和经闭腹痛等症;种子作为药材急性子收录于中国药典。目前,美国爱普斯对此属植物的研究主要是对凤仙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

1、 化学成分迄今为止,从凤仙花的花、果皮、种子、根中分离得到多类化合物,其中包括萘醌元、黄酮、甾醇、多肽等。黄酮、香豆素、萘醌为主要成分,且为凤仙花主要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1.1 萘醌元从凤仙花花瓣中得到2一羟基一1,4一萘醌和2一甲氧基一1,4一萘醌(MNQ-1)即我们所说的“萘醌元”。研究人员采用含有0.1 mgL_1烟酰胺(NAA)[ 、0.1 mgL-1激动素和1.0 mgL_1细菌淀粉酶(BA)的B5培养基25℃培养凤仙花的幼叶细胞2周并从中得到萘醌类化合物,包括有2一甲氧(羟基)一1,4一萘醌、二一(2一羟基一1,4一萘醌一3一)一甲烷(diphthioco1)等。从凤仙花的地上部分得到5口一还原酶抑制剂二一(2一羟基一1,4一萘醌一3一<_乙烷(impatieno1)L8 ;从果皮中得到具有抗痒作用的双萘呋喃一7,12一酮类化合物Balsaminone A、B(化学结构式见图),此类化合物极少能从天然产物中得到。科学家首次报道凤仙花中的新萘醌类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通过反复硅胶柱和凝胶柱Sephadex LH-20层析得到impatienolate和balsaminolate ,萘醌元的 4种多肽Ib—AMP(1~4)各约含20个氨基酸,具较好的抑制真菌和细菌的作用。

1.2 黄酮类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从Impa.tiens balsamina I (以下简称Ib)的粉色花瓣中分离出山柰酚及其衍生物,包括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山柰酚一3一鼠李糖基双葡糖苷和山柰酚一3一P一对羟基桂皮酸葡萄糖苷。从白色花瓣的体积分数3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及其苷的衍生物;此外从白色花瓣中还分离得到黄芪苷、杨梅素、各种花色素及苷(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天竺葵素) 。

1.3 香豆素类从凤仙花的幼叶细胞培养体系中得到6,8一二甲氧基一7一羟基香豆素、6一甲氧基一7一羟基香豆素、东莨菪素(苷)、异白蜡树定等。另外,有研究者还得到4.4 双香豆素。从Ib的培养体系中还得到a一菠甾醇和a一菠甾睁3—09,D一葡萄糖苷。胡喜兰等从凤仙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豆甾醇等4个化合物。从种子中得到一系列baccharane glycosides。

1.4 多肽类化合物及蛋白质Pa1分离得到占Ib果皮总蛋白提取物组成85%的高分子量多肽,此多肽由4个亚单位组成,分子质量为7.5×103 U,由较多的酸性氨基酸组成,等电点5.8,可显著抑制 肌动蛋白和F一肌动蛋白的聚合。

萘醌元实验图示

2、凤仙花药理作用凤仙花应用广泛,治疗跌打、止疼痛、祛风湿、甲癣等。其主要药理活性为抗过敏、抗炎、抗真菌等。实验表明凤仙花提取物中具有同时拮抗组胺H1受体和PAF受体成分,有较好的抗急、慢性过敏作用;提取物中还含有一定量抗炎和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抗菌效果明显。

2.1 抗真菌作用爱普斯华裔专家Tellen Wung及美国专家Ritas Aira、Peter Stephen等用生物鉴定方法从凤仙花地上部分分离出抗微生物系列化合物,2一甲氧基一1,4一萘醌(MNQ-1)对12种细菌(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和8种真菌链中的5种革兰氏阳性菌、2种革兰氏阴性菌和8种真菌链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中革兰氏阴性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A449对MNQ-1尤其敏感。另外,HPLC法分析证明传统药汤中有足够量的MNQ-1存在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对凤仙草的不同提取物对导致手、足甲癣病的3种主要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用打孔法筛选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发现只有体积分数35%乙酸冷浸药液效果显著。用试管法求体积分数35% 乙酸冷浸液抗菌的最低浓度MBC,结果显示,3种真菌的MBC均为6.25×10gL~,说明凤仙花提取物中的萘醌元均有抗皮肤真菌的效果。

2.2 促透皮作用对急性子的乙醇提取液进行促透皮实验研究,以不同量的急性子乙醇提取液作为促透皮液,以扑热息痛作为实验药物,采用离体小白鼠皮肤进行研究,发现体积分数75% 乙醇提取液对扑热息痛有较好的促透皮作用。

药用价值

1. 种子(急性子):

结花籽 (1)急性子煎剂、酊剂、水浸剂对兔、豚鼠离体子宫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麻醉兔在位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

(2)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花: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发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考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3. 全草:凤仙地上部分有抗真菌、止血作用。 1. 种子(急性子):甘,温。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

2. 花:甘,温,归肾经;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

3. 全株:味苦、辛,性温。归肾经

4. 根:味甘,性平。

主治

1. 种子(急性子):闭经,难产,骨硬咽喉,肿块积聚。孕妇忌服。

2. 花: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孕妇忌服。

3. 全草:祛风,活血,止痛,消肿。主治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瘰厉,痈疽疔毒。

4. 根:祛风止痛,活血消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咽喉骨粳。

用法用量

1. 种子(急性子):用量6~9克。

2. 花:花1.5~3克(鲜品3~9克);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涂敷患处。3. 全草:全株10~15克(鲜品30~60克)

4. 根:根9~15克

附方

1. 治妇女经闭腹痛: 凤仙花3~5朵,泡茶饮。

2. 治水肿: 凤仙花根每次4~5个,炖猪肉吃。

3. 治百日咳: 凤仙花10朵,冰糖少许,炖食。

4. 白带: 凤仙花15克(或根30克),墨鱼30克,煮汤食,每日一剂。

5. 治腰胁疼痛: 凤仙花9克,晒干,研末,空腹服。

6. 治骨折疼痛: 干凤仙花3克,鲜品9克,泡酒,内服。

7. 鹅掌风,灰指甲: 鲜凤仙花数朵,外擦。

8. 治甲沟炎: 鲜凤仙花或叶,加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

9. 治毒蛇咬伤: 鲜凤仙全株150克,捣烂绞汁服,渣敷患处;或用凤仙花加酒捣汁服。

10. 治跌打损伤: a.凤仙花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9~15克,水酒冲服,一日1剂。b.凤仙茎叶,捣汁,黄酒冲服。

11.百日咳,呕血,咯血:鲜凤仙花7~15朵,水煎服。

12. 瘰厉,发背,痈肿:

a.鲜凤仙花捣烂敷患处。

b.鲜凤仙全株连根洗净,捣烂,加水煮汁2次。过滤,将二次滤汁合并再熬,浓缩成膏,涂纸上,贴患处,每日一换。

注 意

此植物里的草酸钙比较多,虽然在煮过后会消失,但依然不建议生吃,尤其有风湿症、关节炎、痛风、胃酸过多症、肾结石等病人不可以多食此物,若要做药用也必须严格遵照医嘱。

此外,红凤仙花据有关专家证实是促癌植物,建议尽量少种植。 据专家介绍,红凤仙花等促癌植物中含有 “Epsteln-Barr病毒早期抗原诱导物”,可以诱导EB病毒对淋巴细胞的转化,并能促进由肿瘤病毒或化学致癌物质引起的肿瘤生长。促癌植物诱发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实验已得到证实。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