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药物 > 正文

萆薢-文献论述

1、《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雷敩《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液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草葱能治阳明之湿而固 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倓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钦,正此意也。又杨子建《万全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额数不计度数,便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乾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未,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瘘环疮。

2、《本草通玄》:草薛,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人肝搜风,故能理凤与筋之病。人胃法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古人或称其摄溺之功,或称其逐水之效,何两说根悬那不知闭蛰封藏之本在肾,气强旺则收摄,而妄水亦无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湿:热,故能去浊分清也〕杨氏萆薢分清饮,正合此意。

3、《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丁,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病由胃中浊气下流所致,以此人胃驱湿,其症自愈。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胰,营卫不得宣行,致筋脉拘挛,手足不便,以此渗脾湿,能令血脉调和也。

4、《本草思辨录》: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凄。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仲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草蔽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草豫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5、《本草正义》:萆薢,性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人药用根,则沉坠下降,故主治下焦。虽微苦能泄,而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则清热理湿,多人气分,少人血分。《本经》主腰背痛,乃肾有湿热,浊气不去,而腰霄为之疼痛,非肾虚无湿之腰痛,所可浑同施治。强骨节者,宣通百脉;湿浊去而正气自强,非能补益以助其强固,此药理之至易辨者。杨氏有萆薢分清饮,专治湿热淋浊,正是此意,惟方中有益智仁,温而且涩,性正相反,不能并列,殊有误会。濒湖《纲目》谓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立说甚允。然又谓杨氏此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云云,则与萆薢性情,两相背谬。《本经》又主风寒湿周痹,颐谓惟湿热痹著,最为合宜,若曰风寒,必非此苦泄淡渗者,所能幸效。又治恶疮不瘳热气者,岂非为湿与热蒸之主药乎《别录》谓主伤中,亦惟脾为湿困者宜之,决非补中之药。又洽恚怒,颇不可解。又谓阴萎失溺,则湿热闭结者)亦有萎臂不仁、溲溺不利之症,必非可以起虚痿。又谓治老人五缓,关节老血,则语太浮泛,且与萆薢真性,不相符合,何可轻信。不谓缪仲淳因此二语,竟谓此物为补益下元之要药,又谓甘入脾而益血,以渗泄利湿之效用,而说到补阴上去,不如石顽《逢原》,渭古人或称摄精;或称利水,何其两说相悬,不知湿浊去而肾无邪热之扰,肾气自能收摄,颇能窥见玄奥也。甄权谓主冷气顽痹、腰脚瘫缓不遂、男子肾腰痛、久冷。按此即周痹阴萎之症,然惟湿热为患。乃宜此药,甄氏冷气久冷之说大误。甄又谓治肾间有湿,膀肌宿水,是也。而今本濒湖《纲 萆薢目》引此二句,脱一湿字,乃作肾间有膀胱宿水,遂令人无从索解。王好古谓补肝虚,亦不可训。尤奇者莫如日华本草、竟谓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头旋目疾,中风失音云云。

6、《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7、《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8、《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逐,手足惊掣,主男子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9、《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目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10、王好古:补肝虚。

11、《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脱水道,赤白便浊。

12、《名医别录》谓萆薢,治阴萎、失溺、老人五缓。盖失溺之证,实因膀胱之括约筋少约束之力,此系筋缓之病,实为五缓之一,萆薢,善治五缓,所以治之。拙拟醒脾升陷汤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乃萆薢厘清饮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 谬若是?愚在籍时,邻村有病淋者,医者投以萆薢厘清饮,两剂,其人小便滴沥不通。再服各种利小便药,皆无效。后延愚延医,已至十日,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脉数近十至,按之即无,因谓其家人曰∶“据此脉论,即小便通下,亦恐不救。”其家人恳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阴之剂,以利水之药佐之。灌下移时,小便即通,床褥皆湿。再诊其脉,微细欲无,愚急辞归。后闻其人当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证,服药十剂已愈,隔两月病又反复,时值愚回籍,遂延他医治疗,方中亦重用萆薢。服两剂,小便亦滴沥不通,服利小便药亦无效。遂屡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药,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沥,每小便一 次,必须两小时。继又服滋阴利水之药十剂始全愈。

湿热可以导致淋证,但淋证不一定都是由湿热引起的。淋证的形成最基本的有虚实两端,虚证由于阴虚内热,津液不足;实证由于下焦湿热膀胱的开合功能失司。如果认为萆薢是利水药,那么用于淋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用于由阴虚津液不足引起的淋证就会出现张氏所说的那种现象。如果用于由湿热引起的淋证,湿化热清淋证自愈。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萆薢为患淋证者禁用药。临床只要见舌苔滑腻,大便不爽,小便淋涩不畅皆可放胆用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