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依替米星(etmicinsulfate)属半合成的一种新的水溶性广谱抗生素,是庆大霉素C1a的衍生物,其作用机理是抑制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具有高效、安全、广谱、交叉耐药性较少等特点。前期的研究表明,对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依替米星对其依然敏感;对金葡菌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有较好疗效。随着硫酸依替米星的日益广泛使用,为促进它的合理使用,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对上市几年后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2003年11月~2004年5月住院患者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有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2003年11月~2004年5月,年龄为16~69岁住院患者。
1.2药物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创成),每瓶100mg/2ml,批号:20030904、20031107和20040101;疗程:2~10d。
1.3分析方法对用药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使用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4不良反应观察氨基糖苷类的主要副作用是听觉、前庭器官的选择毒性以及肾毒性。若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考察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及措施、结果;追踪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电测听力检查等。不良反应与药物关系的判断分为:有关、可能有关、无法评价、可能无关、无关。有关与可能有关计为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2.1病例分布纳入患者2822例,其中,男性1518例(538%),女性1304例(462%),平均年龄4648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69岁。使用单一抗生素1018例,联合用药1804例。
2.2患者感染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各种肺部疾患合并感染,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癌术后,肝癌术后,乳腺癌术后,急性肾盂肾炎,肠道感染等。平均每例患者患病205种,最多达7种。
2.3合并用药与硫酸依替米星联合使用的抗感染类药物有β内酰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三唑类抗真菌药等,其中前十位的药品。
2.4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142/2822),其中,听力平衡异常16例,表1联合使用的抗感染类药物排名前十位药品表2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不良反应评价不良反应类型主要表现为耳鸣5例,眩晕1例,头晕10例;肝功能异常4例,发生率为0.14%(4/2822);肾功能异常12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25%(12/2822)。7例为尿素氮升高,尿中红细胞4例,管型尿1例;出现皮疹、皮肤搔痒的患者有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16%(6/2822);消化系统反应5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主要有恶心呕吐、纳差等。出现皮疹、皮肤搔痒及肾功能异常患者中,有5例患者依替米星用量超过每日300mg,提示不良反应可能与大剂量使用有关。
讨论
(1)硫酸依替米星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的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过敏反应、肝毒性等。在以往的报道中,依替米星的安全性与同类药物奈替米星相似,听力平衡功能异常较奈替米星少,发生率分别为19%和39%。本研究结果听力平衡异常发生率为0567%;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425%;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14%。与其它研究相比,听力平衡异常发生率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073%)低,肾功能异常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高(021%、016%)。
(2)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首先,在病例研究中,有可能将表现为用药后腹痛等的病例归类为不良反应(可能是术后腹痛)。第二,尽管本研究在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中注意控制了可能的混杂因素,还是有一些混杂因素未能得到控制,如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是一个混杂因素,因为这些药物可以用于预防 头痛的发作。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药物也可以引起纳差、恶心等。尽管在本结果分析中严格的将联合使用这类药物的影响排除,但这类因素仍可能是潜在因素。另外,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如有的对不良反应的描述不详尽,有的对停药或处理后的患者反应无进一步记录等,使之无法评价。
(3)在本研究中,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比例较高(主要为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达535%(1509/2822),这与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患者病种多有关。结果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表明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可提高疗效,也可以使用药安全性得到保障。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抗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抗革兰阳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及与其它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目前仍为治疗各类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但由于该类药物的耳毒性及肾毒性限制了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虽然与同类药物相比硫酸依替米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仍然具有氨基糖苷类的特有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理使用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