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古籍 > 正文

《济阴纲目》论血崩因虚热

东垣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阴虚阳搏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诊),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此言脾气下陷为热,宜用升补泻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东垣以白带为寒脉,以弦细为诊固是而后人率以为湿热须辩之)。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病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而先发寒热往来,两膀急缩,兼脾胃证出见,或四肢困热,心烦闷不得眠卧,心下急(此虽点出脾胃症,而烦心,心下急,又有虚火矣),宜大补脾胃而升降气血,可一服而愈,或先贵而后贱,或先富而后贫,病名脱营者,心气不足,其火大炽,旺于血脉之中,又致脾胃饮食失节,火乘其中,形质肌肉,颜似不病者,此心病也(心主以营,故曰心病),不形于脉,故脾胃饮食不调,其证显矣。而经水不时而下,或适来适断,暴下不止,治当先说恶死之言劝谕,令惧死而心不动,以大补气血之药,补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痿论云: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阳气内动便是胞络中有火),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则肌痹,传为脉痿,此之谓也。

薛氏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藏血,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热,血得热而下行; 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热,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六君子汤加当归川芎柴胡。脾胃虚陷者,补中益气汤加酒炒芍药山栀。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朮.肝经风热者,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山栀芍药牡丹皮。若怒动肝火,亦用前药。脾经郁火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牡丹皮。哀伤胞络者,四君子汤加柴胡升麻山栀。故东垣丹溪诸先生云: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以收功。斯言厥有旨哉。若大去血后,毋以脉诊,当急用独参汤救之。其发热潮热咳嗽原数,乃是元气虚弱,假热之脉也,尤当用人参之类。此等证候,无不由脾胃先损而患,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则可救,设用寒凉之药,复伤脾胃生气,反不能摄血归原,是速其危也。

方氏曰:血属阴也,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盖人之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甚,则经血暴下,失期而来,久而不止,谓之崩中,如风动木摇,火燃水沸类也。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证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蛰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末勿遗,前后不紊,方可言治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