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名医风采 > 正文

王清任-清代名医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王清任(1768~1831) 字勋臣。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还是“善桥善渡”以行善引起讼端。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辞严:“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而触怒县官。他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之,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王清任不得不离乡出走,辗转去滦县稻地镇(今属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玉田;30多岁时,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为京师名医。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载,有1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则用1张药方,治愈两症。

王清任一生读了大量医书,曾说:“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就感到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王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嘉庆二年(1797),王清任至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王冒染病之险,一连10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30多具尸体内脏。他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王为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医时,闻听有1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于道光十年(1830)即他逝世的前1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刊行于世。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50多年来,此书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50余篇(册)。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订证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在临床实践方面,对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在他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个治疗方法,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迄今仍有实用价值。他创立的“血府逐瘀汤”等8个方剂,疗效显著。他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总结出了气虚症状60种,血瘀症状50种。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国医学界至今仍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有良好效果。

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终成名于世。《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此书曾被节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