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回归热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病原体自皮肤、粘膜侵入体内后,即在血循环中迅速繁殖生长,产生大量包括内毒素类物质在内的代谢产物,从而导致发热和毒血症症状。当人体对螺旋体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以免疫球蛋白M为主的特异性抗体如溶解素、凝集素、制动素等后,螺旋体即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吞噬和溶解,并从周围血中消失,高热骤退,转入间歇期;但血中病原体并未完全被杀灭,故仍具传染性。

回归热发作与间歇交替的原因是免疫反应的一种特殊现象。螺旋体抗原易产生变异,使初发产生的抗体不能凝集溶解复发的螺旋体,每次复发的螺旋体,在抗原性上是改变了的新种,复发的次数越多则不同抗原性的变种亦越多。目前已发现有9种抗原结构的变种,以A和B变种最常见。反复发作多次,至病原体抗原变异不能超越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范围时,复发不再出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回归热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一般可维持2~6月。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除引起毒血症症状外,尚可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出血倾向及黄疸等。螺旋体在间歇期隐藏于内脏,如肝、脾、肾、脑、骨髓等,尤其是有丰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织中。

病变主要见于脾、肝、肾、心、脑、骨髓等,以脾的变化为最著。脾脏肿大,质软,有散在的梗塞、坏死灶及小脓肿,镜检可见巨噬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肝脏时有肿大,可见散在的坏死灶、出血、弥漫性充血和浊肿性退行性变。脾肿大,有滤泡灶性脓肿,偶可产生自发性脾破裂。心脏有时呈弥漫性心肌炎,有网状细胞浸润和间质性病变,肾浊肿、充血,曲管内有时可找到病原体。肺出血。骨髓显著充血,幼粒细胞高度活跃,在周围血液内可见螺旋体被白细胞吞噬现象。脑充血水肿,有时出血。本病的病理变化虽缺乏特殊性,但典型螺旋体在血、骨髓、肝、脾、脑、脑脊液、尿、前列腺液等处的检出,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