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菌血症的鉴别|预防措施|辅助检查

——●●●聚焦热点●●●——

考题下载> 考后复盘> 查分预约>
考后关注> 调查问卷> 二试安排>

菌血症的鉴别:

1、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并迅速生长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症状。发病特点是开始剧烈寒战,以后持续40~41℃的高热,伴有出汗、头痛、恶心。

2、毒血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由于血液中的菌毒素可直接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所以往往出现贫血现象。血液培养找不到细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严重损伤、血管栓塞、肠梗阻等病变,虽无细菌感染,但大面积组织破坏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

3、脓血症:身体里化脓性病灶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周游列国”,播散到其他部位产生新的化脓病灶时,所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症状。发病特点与败血症相仿,但在身体上可找到多处化脓病灶,甚至有许多脓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菌血症的预防措施: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菌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菌血症。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菌血症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菌血症的辅助检查:

应从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体腔、关节间隙、软组织和病损的皮肤获取脓液或体液作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液培养应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间隔1小时作2次血培养,每次应从不同部位静脉切开取血。2次血培养用于菌血症的初期诊断已足够,但阴性的染色或培养结果不能排除菌血症,特别是以前已接受过抗生素的病人,更不能排除菌血症。这种最起码2次血培养的标本应取自经过适当准备的静脉切开部位。此外,还可对痰液,导管插入部位和伤口的标本进行培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