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口腔组织病理 > 正文

牙源性腺样瘤病理表现

过去曾认为此瘤是成釉细胞瘤的一型,但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均有其特点,现已分出为独立肿瘤,成为牙源性肿瘤中一种独立实体。

【临床表现】

症状: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年龄:较年轻,12~19岁多见。

性别: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1.9.

部位:上颌比下颌多见,上颌单尖牙区为好发部位。

据临床和X线表现,分为:

滤泡型(含牙型)

中心型(骨内型)

滤泡外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周边型(骨外型)

X线片上,滤泡型似含牙囊肿且常见不透光的钙化颗粒。周边型者仅见牙槽骨轻度吸收。

【病理】

肉眼: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可含牙。

镜下:肿瘤上皮形成不同的结构。

(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细胞为梭形或立方形,形成玫瑰花样结构,中心有嗜酸性物质。

(2)腺管状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胞核远离腔面,腔内可有嗜酸性物和细胞碎屑。

(3)小结节: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细胞间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又称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

(4)梁状或筛状结构:见于肿瘤的周边或实性细胞巢之间。细胞圆形或梭形,核色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釉基质和牙骨质样物。肿瘤间质少。肿瘤为良性病损,容易摘除而不复发。

关于此瘤性质问题,意见不一。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瘤不是真性肿瘤。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