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剂量不足或缺乏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相对的吸收铁量的不足,如婴幼儿生长期,青春期女性的迅速发育及月经来临,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失血,如消化道的急慢性出血、痔疮出血、钩虫病、月经过多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肠胃道功能紊乱、胃肠吸收铁的障碍、手术后等造成吸收铁不足。以上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本病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如诊治及时,预后良好。缺铁性贫血属中医“虚劳”、“萎黄”、“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为慢性失血,如呕血、便血、月经过多、痔病出血、虫积(钩虫病)等,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而致贫血。
病理变化为慢性失血,致脾胃失其运化,脾胃虚弱,不能将饮食变为水谷精气,血液生化之源不足,而产生贫血;而虫伏肠中,吮吸人之水谷精微,也可致血液的化源不足,导致贫血。
【诊断要点】
1.有缺铁、慢性失血、铁特殊需要量增加,或铁剂利用障碍等病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晕目眩、乏力、耳鸣、心悸等。
3.可有黏膜苍白、青巩膜、指甲扁平不光整而脆弱易裂,个别出现反甲或香炎、口腔炎等体征。
4.实验室检查 血清铁下降和总铁结合率升高,血常规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骨髓铁粒幼细胞和细胞外铁减少或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