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针灸治疗 > 正文

急淋的针灸治疗/辩证/概述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概述】

淋证系指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引脐中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有“淋”、“淋溲”、“淋满”等病证。晋代的《脉经》已采用刺足少阴和横骨穴的方法治疗“尿有余沥”;《针灸甲乙经》记载,针灸治疗本病证在《针灸甲乙经》中即有记载,如:“小便难,水胀满,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明确表明属于淋证者则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已将淋证分为气淋、石淋、劳淋、血淋等数型,并分别予以选穴灸治;《外台秘要》认为,灸足大趾前节上及中封等穴对本证有效。及宋代,在《太平圣惠方》中,中极、小肠俞等9个穴位的主治包含本证;《医心方》则认为灸足外踝中央和脐中,对气淋、热淋等有良效;《扁鹊心书》强调以灸食窦、关元来治疗本证。至元代,《卫生宝鉴》用灸气门来治疗“诸淋”……明清时期的《神应经》、《医学纲目》、《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集成》等则汇总了诸家的经验和成方。

本证之急性者相当于现代西医学之尿石病的急性发作,急性尿路感染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机】

急淋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其病因以湿热为主,湿热邪气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道小利而发为本病。若湿热邪毒客于膀胱,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膀胱热盛,热伤阴络,迫血妄行,则为血淋;湿热久蕴,煎熬水液,尿液凝结,聚为砂石,则为石淋。

【辩证分型】

将急性发病者分为三型。

(一) 热淋

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脉濡数,苔黄腻。

(二) 血淋

尿色红赤,或夹紫暗血块,溲频短急,灼热痛剧,滞涩不利,脉数有力,舌尖红,苔薄黄。

(三) 石淋

尿中时夹砂石,小便滞涩不畅;或尿不能卒出,窘迫难忍,痛引少腹;或尿时中断,腰痛如绞,牵引少腹,连及外阴,尿中带血,脉弦或数,苔薄白或黄。

【治疗】

(一) 热淋

1.治则:清热解毒,通淋除湿。

2.处方:肾俞、膀胱俞、中极、曲骨、阴陵泉、三阴交。

3. 方义:取肾、膀胱两经的背俞穴泻之,以清泄肾与膀胱湿热;中极是膀胱募穴,能助膀胱气化,清理膀胱湿热;曲骨对尿涩难下,效果甚好;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利湿通淋作用。

4.治法:均用泻法,先针背部俞穴,后针腹部穴位和四肢穴。

5.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卷三》:“长强疗五淋,曲骨疗五淋,小便黄,……中极治五淋,小便赤涩”。

《东垣十书》:“热淋取关元、气冲。”

《针灸聚英·卷二》:“淋:属热结……灸三阴交”。

(二) 血淋

1.治则:清热凉血,通淋止血。

2.处方:肾俞、京门、血海,委中、中极。

3.方义:肾俞、京门为俞募相配,可鼓舞肾气,通淋止痛;血海为止血之验穴,委中为血郄,二穴合用能凉血止血;中极有通淋之效。

4. 治法:肾俞、京门用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

5. 古方辑录

《针灸大全·卷四》:“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阴谷二穴、涌泉二穴、三阴交二穴”;

(三) 石淋

1.治则:清利湿热,排石通淋。

2.处方:肾俞、京门、阴陵泉、三阴交、委阳、天枢、中极。

3. 方义:古人认为诸淋总由“肾虚而膀胱热”,故补肾俞、京门以强腰补肾,化气行水,此乃治本之法;亦可泻此二穴流畅气机,通利水道以止痛,乃急则治其标。取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脾利湿;泻三焦经的下合穴委阳以清利下焦湿热,三穴合用以获清热利湿之效。天枢、中极,可调理局部经气以加强涤石通淋之效。

4. 治法:肾俞。京门,平时用补法,如绞痛发作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5. 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石淋,脐下三十六种病不得小便,灸关元三十壮,又灸气门三十壮”。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