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阴阳失调-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阴阳失调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请参考。

阴阳失调: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所谓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又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临床上主要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来阐释寒热虚实或寒热真假病证,以及兴奋与抑制失调的动静失常病证的病变机制。

(二)阴阳失调的主要类型

1.阴阳偏胜

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两个方面,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

①概念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实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此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等,亦可引起阳偏胜。

③病机特点

阳盛而阴未虚(属实热证)。

④主要临床表现

出现以“热、动、燥、赤”为特征的实热性症象。

⑤主要发展趋势

“阳胜则阴病”——阳盛则耗伤阴气和津液而致阴虚。

(2)阴偏胜

①概念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等,阳气的温煦等机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阴寒内盛。

③病机特点

阴盛而阳未虚(属实寒证)。

④主要临床表现

出现以“寒、静、湿、痛、白”为特征的实寒性症象。

⑤主要发展趋势

“阴胜则阳病”————阴盛则损伤阳气而致阳虚。

2.阴阳偏衰

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两个方面,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1)阳偏衰

①概念

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后天失养,阳气生化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等,损伤阳气。

③病机特点

阳气绝对不足,温煦、推动、兴奋等机能减退,阴气相对亢盛,阳不制阴(属虚寒证。阳偏衰的病变,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肾阳虚衰,即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④主要临床表现

虚而有寒,以虚象为主。

(2)阴偏衰

①概念

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导致阳气相对偏盛,(阳气的)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感受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等耗伤阴气所致。

③病机特点

阴气绝对不足,凉润、抑制和宁静等功能减退,阳气相对偏盛,阴不制阳(属虚热证。阴偏衰的病变,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④主要临床表现

虚而有热,以虚象为主。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由于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两虚,并非阴阳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盛衰至极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个方面。

(1)阴盛格阳(简称为“格阳”)

①概念

是指阳气极端虚弱,以致阴寒盛极、壅闭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气浮越于外,形成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病机特点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虚阳外越。

③主要临床表现

“内真寒”的症象;

“外假热”的症象。

(2)阳盛格阴(简称为“格阴”)

①概念

是指阳热邪气极盛,深伏于里,以致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病机特点

阳热邪气盛极于里,阳气郁闭、不能外达于肢体。

③主要临床表现

“内真热”的症象;

“外假寒”的症象。

5.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大量亡失,导致阴阳即将离决、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它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种。

(1)亡阳

①概念

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阳气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从而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急性病中邪气太盛,正不敌邪,以致阳气暴脱;或因为高热、大汗、大吐、大泻,或大出血,以致阳随阴泄而暴脱;或由阳虚发展而成:如素体阳虚,又因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或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所致。

②成因:多由于情志所伤(尤其是暴怒),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致气逆者。

③脏腑病位: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举例说明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的主要症状。

(3)气陷

①概念: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其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多由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导致。

③病理变化

a. 上气不足(概念、主要临床表现)。

b. 中气下陷(概念、主要临床表现)。

(4) 气闭(即气机闭阻)

①概念:是指气的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多由于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阻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

③常见类型: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闭气道所致的痰厥等等。

④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一般多可自行缓解,但也有因气闭不得恢复而导致死亡的。除了昏厥以外,随引起气闭的原因不同而伴有相应的症状。

(5)气脱

①概念: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或因大出血、大汗、大吐、大泻等,以致气随血、津外泄而突然脱失。

③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精神萎靡,呼吸微弱,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甚至神志不清等症。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4年新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