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幼承家学,1918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8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掌管教务。1932年,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1955年奉调进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又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生平著作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其祖父秦迪桥为晚清名医,其父秦锡祺为清末民初儒医。秦氏幼承家学,雅好诗词、书法、国画与金石。1918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江南名医丁甘仁。毕业后悬壶问世。1928年,与王一仁、章次公、严苍山等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秦伯未掌管教务。1932年,秦伯未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主编《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中医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同年,还创办了《中医疗养专刊》。建国后,于1951年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进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又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内经知要浅解》、《秦老医学讲稿》等。
学术思想
秦伯未对《内经》研究素深,享有“秦内经”之称。他认为学习中医应从《内经》入手,掌握其辨证论治规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精髓,从认识证候到给予恰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毕生的钻研,他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所谓辨证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证,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法、治疗方针。证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他把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分为病因辨证法则和脏腑辨证法则两大类。在临床过程中,病因往往不是一个,病位也可能涉及若干,如果能从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关键。
秦伯未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他认为,西医诊断只是作为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之根本。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他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他在治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其临床表现,总结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虚、实、虚实夹杂的不同,从而确定了14种基本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幼承家学,1918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8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掌管教务。1932年,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1955年奉调进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又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生平著作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其祖父秦迪桥为晚清名医,其父秦锡祺为清末民初儒医。秦氏幼承家学,雅好诗词、书法、国画与金石。1918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江南名医丁甘仁。毕业后悬壶问世。1928年,与王一仁、章次公、严苍山等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秦伯未掌管教务。1932年,秦伯未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主编《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中医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同年,还创办了《中医疗养专刊》。建国后,于1951年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进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又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内经知要浅解》、《秦老医学讲稿》等。
学术思想
秦伯未对《内经》研究素深,享有“秦内经”之称。他认为学习中医应从《内经》入手,掌握其辨证论治规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精髓,从认识证候到给予恰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毕生的钻研,他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所谓辨证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证,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法、治疗方针。证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他把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分为病因辨证法则和脏腑辨证法则两大类。在临床过程中,病因往往不是一个,病位也可能涉及若干,如果能从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关键。
秦伯未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他认为,西医诊断只是作为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之根本。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他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他在治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其临床表现,总结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虚、实、虚实夹杂的不同,从而确定了14种基本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证,其性横逆;而“肝郁”是指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的病证,其性消沉;前者疏泄太过,后者疏泄不及,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就有出入。
后世影响
秦伯未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倾注了心血。早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掌管教务,还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中医院校兼课。1955年,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西学中班执教,为国家培养了首批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此后,一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可谓春晖照四方、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