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 临床检验基础 > 正文

血小板减少与操作也有关

  我们在临床中经常见到病人并无出血征象,而化验血常规时却发现血小板减少,有的甚至明显减少,这会给病人造成紧张情绪,偶可因此推迟手术时间或放化疗时间。但在复查或采用手工计数或骨髓细胞学检查时发现,其中一部分病人血小板并不减少。那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操作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采集手指或耳垂等处末梢血时,因进针浅,出血慢,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渗入血液中,可造成血小板减少。

  2.虽采集静脉血,但采血过程不顺利,血流不畅,血液在注射器内停留时间过长,多次穿刺组织损伤,使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血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过短。用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在采血后30分钟内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下降,在采血30分钟后进行分析可提高结果的正确性。

  4.血标本室温下也不可放置时间过长。因为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在采血30分钟后解散。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膜薄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室温下离体时间过长,可发生变形、自溶、体积缩小,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超过120分钟将显著减低血小板数值,因此应在采血后30~120分钟内完成测定。

  5.患有某些疾病的病人本身血小板数量少,体积小,仪器阈值的设置可能漏掉部分小体积血小板,引起计数偏低。同样对超过仪器设定阈值的大体积血小板,也可能漏掉,造成计数偏低。

  6.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容易聚集不容易解散,常导致机测血小板偏低。

  7.仪器固有误差,包括地线接触不良、电信号线的插头与插座接触和导电性能是否良好等因素也有影响。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虽然查血小板方便、快速,但不能识别血小板形态和凝集等情况,因此要严格把握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尽量消除干扰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结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检验职称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4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