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严静谊过完年就要回到自己家乡的宝山罗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在那里轮岗一年后,她将到罗泾镇所辖的一个村子担任乡村医生。和严静谊一样,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医生专业首届46名毕业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即将于2010年1月毕业,他们目前已经全部落实工作,到上海郊区的乡村卫生室担当乡村医生。而这46个人,也成了上海第一批经过正规培养的乡村医生专业的大专生。
生源全部来自郊区
三年前推出乡村医生专业是为了应对“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的上海乡村医生现状。2007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市率先开设三年制大专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面向郊区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经过春季高考,当年2月,来自南汇、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嘉定、崇明、宝山的51名高中毕业生被录取,入学前,学生都与所在乡镇和区县卫生局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书,承诺毕业后回原乡镇所属的村卫生室工作。
课程模拟村卫生室
“而是要亲切地叫他们‘李老伯’、‘张阿婆’,而且语调不能太尖,这才可以拉近与病人的关系。”吴红宇老师在为学生特别开设的《医患关系》课上这样教导这批未来的乡村医生。
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不一样,乡村医生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依据“乡村医生工作情景”设计。由于乡村卫生室承担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基本医疗服务,学校构建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预防保健模块、诊疗模块、常见病的康复模块、家庭护理模块。
经过一年在学校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之后两年的学习学生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第二年到学校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学习临床理论课程,由医院里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医生担任授课教师;第三年仍在附属医院,学习则变成了临床实习。医专的校长巫向前告诉记者,“1+2”的模式为这些准乡村医生提供了“课堂+病房”的学习环境,希望通过这一模式迅速培养具有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的新一代乡村医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没人动摇过最初选择
除了5名学生因为参军、延期毕业等原因不能按时毕业之外,上海医药高专乡村医生专业2007级春季班学生全部都到乡村卫生室工作。班长陈思远告诉记者,全班21名男生、25名女生,没有一个人动摇过原来的选择。严静谊最近在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要求,她说自己很乐意和家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这既实现了自己学医的梦想,又能给家乡人服务。”
目前医药高专的乡村医生专业已有三届,除了即将毕业的2007级春季班学生,2007级秋季班有24人,2008级学生57人,2009级学生150人。
这几天,吴红宇老师经常和即将毕业的学生交流谈心,告诉他们:“乡村医生面向农村老百姓,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经过全面、正规的基层医生培养过程,你们将来一定会成为乡村医生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