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一)病原微生物类型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微生物近几年已有明显变化。过去最主要的草绿色链球菌现已减少(<50%);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球菌、肠球菌等所致的IE呈增加趋势。真菌感染引起的IE与心血管手术和介入性治疗、广谱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关。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仍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D族链球菌(如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次之。NVE的病原体主要为链球菌,其中AIE以葡萄球菌最为多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肺炎球菌、A族链球菌、流感杆菌和淋球菌。约5%~l0%的NVE由HACEK组微生物所致,这是一些难于生长的非肠道革兰阴性菌,包括嗜血杆菌属、放线杆菌属、人类心杆菌属以及金氏杆菌属等;其他少见病原体有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PVE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是因手术期感染、经由导管或静脉输液,主要病因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类白喉杆菌和真菌。晚期PVE多由一过性菌血症(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牙齿等医疗操作)所致,致病菌与通常IE相似。静脉毒瘾者所致的IE,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以上,其次为链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及真菌。

  (二)基础心血管病变

  大多数IE发生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但亦可发生于无基础心脏病者。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受累较常见,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以及人工心瓣膜置换术后等。各种类型的基础心脏病变发生IE的危险程度不同(表3-9-1)。据我国的资料分析,IE患者中半数以上有风湿性心脏病,8%-15%有先天性心脏病;伴其他状况者如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及二尖瓣膜脱垂症等占10%。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IE近几年呈明显增加趋势,约占10%左右,可能与各种内镜检查、经血管的创伤性检查和治疗等增多,以及毒瘾者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有关。

  基础心血管病变发生IE危险性估计:

  较高危险性:1.人工心脏瓣膜;2.既往有IE史;3.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4.动脉导管未闭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主动脉瓣狭窄,包括三叶、二叶和单叶瓣;7.二尖瓣关闭不全;8.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9.室间隔缺损;10.主动脉缩窄;11.心内手术后残留血流动力学异常

  中等危险性:1.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2.单纯性二尖瓣狭窄;3.三尖瓣病变;4.肺动脉瓣狭窄;5.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6二叶主动脉瓣或主动脉瓣钙化伴轻度血流动力学异常;7.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8.心内手术6个月以内,伴轻度或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低危险性:1.二尖瓣脱垂但无关闭不全;2.超声提示轻度瓣膜关闭不全,但无结构异常;3.单纯性房间隔缺损;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冠脉疾病;6.心脏起搏器植入;7.心内手术6个月以上,伴轻度或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三)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自不同途径进入血循环中的致病微生物可被机体的防御机制所清除。当有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存在时,血流由正常的层流变为涡流和喷射,并从高压腔室分流至低压腔室,形成明显的压力阶差,使受血流冲击处的内膜损伤,内层胶原暴露,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纤维蛋白积聚,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反复发生的菌血症可使机体循环中产生抗体如凝集素,有利于病原体在损伤部位粘附而与上述的各种成分一起形成赘生物。赘生物成为细菌的庇护处,其内的细菌受到保护,不受宿主防御机制的作用。感染的赘生物通过血小板-纤维素聚集而逐渐增大,使瓣膜破坏加重;当赘生物破裂时,碎片脱落导致栓塞,细菌被释放入血流中产生菌血症和转移性播种病灶。免疫系统的激活可引起关节炎、血管损害、杵状指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