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老年跛行莫大意——谈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早出现的症状叫“间歇性跛行”,它的特点是走一段路后觉得小腿部痛,休息片刻又能继续行走,刚开始可能走500米后痛,逐渐走400、300米就痛,最后可发展到走100、50米就痛,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有这种症状的老年人,特别是50-70岁的男性,不能认为是衰老现象,很可能因下肢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是由下肢肌肉缺血而引起。这是给患者的一个信号。你应该到医院血管外科门诊检查检查了。

  哪些人下肢动脉易闭塞?随着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性的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它好发于下肢的股动脉段、髂动脉段和腹主动脉下端。欧美国家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较高,在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40-70岁发病率为1%~2%,每年有10万人次接受外科治疗。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很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无损伤血管检查的推广使用,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华东地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为0.76%,即?万人中有76个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种。

  病变如何演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加重与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是一致的,当下肢动脉仅有轻度的狭窄或闭塞时,往往出现距离较长的间歇性跛行,这是疾病的第一阶段。逐渐会发现足部冷、麻、痛,特别是晚上睡觉时加剧,这称作静息痛,常常疼痛难忍,夜不能眠,是疾病的第二阶段。有一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病变,会出现足趾或足背、足跟部的坏疽,发黑的区域逐渐蔓延,此时不得不行截肢术。这是由于下肢动脉已有广泛闭塞,侧支血管已不能代偿性地供应肢体的血液,引起组织坏疽,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的第三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发展到第二、第三阶段,少数患者由于侧支循环的良好生长,使疾病长期停留在第一阶段。

  外科医师在给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做血管搭桥术时,常常发现患者的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这种增厚的内膜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由于胆固醇沉积于细胞内。内膜斑块有时可坚如硬石,在穿越有斑块的内膜时,手术缝针也可能折弯。粥样斑块表面有时形成溃疡,可诱发血栓形成,更加阻塞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肾性高血压和肾萎缩;下肢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或足坏疽。总之,人类因动脉硬化性疾病而引起的死亡已远超过所有癌症的死亡总数。当前医务界一致公认,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人类的头号大敌。

  如何识别有无下肢动脉闭塞

  走路时腿痛,不一定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走路时腿痛,有两个特点:即疼痛位置在小腿部,小腿肚肌肉部位疼痛。疼痛的特点是休息几分钟后又能行走,走到一定距离后又产生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症状也可以是走路时腿痛,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几乎完全一样。主要是这两个病都是动脉阻塞,因此医师需从年龄、动脉造影等来加以区分。

  有些骨科疾病的症状容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相混淆,如坐骨神经痛患者也有走路时腿痛,但这些患者的疼痛特点是大腿或小腿的外侧部疼痛,有放射状感觉,并且休息时也痛,如拍腰椎X片,常可见腰椎骨质增生。膝部半月板损伤或膝部退行性关节炎患者,走路也觉腿痛,但最痛的部位是膝关节,那就不是动脉阻塞了。医师如检查时摸一下足背动脉,告诉你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就完全可以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了。

  怎样自我检查

  如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不妨自己也可试验扪摸一下足背动脉的搏动。足背动脉位于足背部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用食指轻轻按放于此部位的足背部,即可扪到动脉的搏动。可以两侧对照,如发现一侧的足背动脉摸不到,足部皮温比对侧凉冷,走路时同侧小腿又有疼痛,则需要到医院去作进一步检查。

  当然,引起下肢疼痛的疾病很多,并不一定都是动脉闭塞。经过医师的详细检果,下肢疼痛的原因是可以搞清的。

  仪器检查

  无损伤性血管检查设备种类很多,例如光电血流仪、超声血流仪、彩色超声扫描、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都能检查动脉血管的直径,以便了解动脉有否狭窄和扩张。这些检查与常规的动脉造影不同,属于无损伤性检查,患者毫无痛苦,方便、简单、准确性很高,互补性强,有时几乎可代替常规的动脉造影。但至今有损伤性的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动脉闭塞的“黄金”标准。

  正常时下肢的血压高于上肢血压10-20毫米汞柱,因此踝部动脉和肱部动脉的比值,正常时大于1,例如测得踝部动脉压为140毫米汞柱,肱部动脉压为120毫米汞柱,则这两个数字的比值大于1,这就叫做踝/肱指数。测量时,将气囊袖带置于小腿,用多普勒听诊器在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处听到动脉搏动声后,将气囊充气后达一定程度,缓慢放气在听到第一声血流恢复的声音之后,读出血压表上的数值,这与普通的量血压的方法有类似之处。以同样的方法测得肱动脉压力后,两者之比即为踝/肱指数。

  如患者有行走时小腿痛等下肢缺血症状,再测出下肢踝部血压为60毫米汞柱,则踝/肱指数为0.5,提示有较严重的缺血。因此,踝/肱指数测定是诊断下肢动脉有否狭窄和闭塞的方法之一。根椐数值的大小,也可知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如踝/肱指数在0.5—0.8之间,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低于0.5,可能出现静息痛;如踝/肱指数低于0.1—0.2,足趾坏疽明显。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测定踝/肱指数也是评价手术疗效的方法之一。例如一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了下肢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手术,术前踝/肱指数为0.4,术后踝/肱指数为0.9,说明下肢血供明显改善,移植的人造血管畅通。

  型号较陈旧的磁共振检查设备尚不能检查由动脉或静脉引起的病变,中山医院1955年引进了一台GE公司的1.5T超导型高强磁场共振成像仪,投入临床应用6年多以来,已为数千例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并与X线血管造影或手术作了对照,其结论的正确性,血管显影几乎可与传统的X线血管造影媲美。磁共振血管造影不需在动脉内插管,在造影时患者无痛苦,比常规的动脉造影优越,但在图象的清晰性、特别是细小分支显示方面,比传统的动脉造影稍逊一筹。

  如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和具体检查结果,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血小板黏聚、降胆固醇、扩张血管、抗凝、降纤等各种类型的中西药物。

  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腹主动脉—髂或股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锁骨下动脉—股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股动脉—对侧股动脉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移植术;股动脉—胭动脉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移植术等。

  介入治疗指的是动脉腔内扩张成形术、动脉内膜旋切术、动脉内支架固定术等。

  上列诊疗方法可由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加以选择。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