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生理学 > 正文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一、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可以分为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和髓板内核群三大类。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可把丘脑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特异投射系统,另一是非特异投射系统。

  (一)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第二类细胞群在结构上大部分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投射到皮层的特定区域,所以也可以归属于特异投射系统。一般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就是通过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而后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它们都投身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各种感觉上传都有其专门的途径。

  (二)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当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其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抵达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进一步向大脑皮层作弥散性投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分散在各层,以自由末端的方式与皮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非特异投射系统本身不能单独激发皮层神经元放电,但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区别见表1—2—8—2。

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区别

  二、内脏痛与牵涉痛

  (一)内脏痛

  内脏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①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例如,腹痛时常不易明确分清疼痛发生的部位;②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

  (二)牵涉痛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胆囊病变时,右肩区会出现疼痛;阑尾炎时,常感上腹部或脐区有疼痛(表1—2—8—3):目前通常用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对牵涉痛的产生机制加以解释,目前认为上述两种机制都可能起作用。

  一、正常脑电图的波形

  脑电图的波形分类,主要是依据其频率的不同来人工划分的。在不同条件下,波形频率的快慢可有显著的差别,每秒0.5~3次的波称为δ波,4~7次的波称为θ波,8~13次的波称为α波,14~30次的波称为β波。

  二、正常脑电图波形的意义

  人类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在枕叶出现α波,α波呈梭形变化,每一梭形持续约l~2s。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β波在额叶与顶叶比较显著。成人在困倦时,可见θ波。在睡眠期间皮层脑电图可出现δ波,在成年人极度疲劳时及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因此,一般认为快波是新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的脑电表现,α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表现,慢波是睡眠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