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病理学 > 正文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病理改变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病理表现分为5型:

  Ⅰ型:单个小疣状病变,直径3mm,黄褐色,颗粒状,黏附在瓣膜上。

  Ⅲ型:多个小疣状病变,直径1~3mm,易碎,常沿着瓣膜关闭线呈串珠状排列。

  Ⅵ型:多个大疣状物病变,均>3mm,软而脆,大小、密度、颜色相同。

  Ⅴ型:陈旧型(愈合型),表面有上皮细胞覆盖,颜色、密度类似附着的瓣膜组织。本病早期病理改变为瓣膜胶原因变态反应、维生素C缺乏、血流动力学损害以及衰老等因素影响下,发生退行性变和基质水肿,继之瓣膜的内膜有局部剥脱,将胶原和基质暴露于血流中,尤其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时,易使血小板等附着于胶原组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产生非细菌性血栓性赘生物,局部常无炎性反应,病变多较表浅。赘生物一旦脱落可产生动脉栓塞征象。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