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导化物。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协同和密切配合上。

  生理上,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后,下传于小肠,同时胆排泄胆汁于小肠,协助小肠将由胃下传的食糜进一步分清别浊,使清者经脾的升清作用,化为精微,输布全身,发挥其营养的作用;浊者,即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经胃的降浊作用,下传大肠,通过大肠传化糟粕的作用,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多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作用后,渗入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整个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中,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又是气化的场所,推动和维持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排泄的正常进行。由于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需要不断的受纳和排空,虚实更替,宜通不宜滞,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之说。

  病理上,六腑之间常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移热于肠,可致大肠传导不利,使大便燥结难下;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可导致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胆火炽盛犯胃,致胃失和降,则呕吐苦水;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又可导致胆汁外溢,形成黄疸。小肠实热,可移热于膀胱,而致小便的涩、赤、疼痛。

  小贴士

  六腑病变的治疗中如何应用“通”法?

  在六腑病变的治疗中,有“腑病以通为补”,“六腑以宣通为宜”的说法。这是由六腑宜通不宜滞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且六腑的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如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恢复其自然状态,六腑之病自愈。这里所谓的“补”,不是用补益药调补脏腑,而是恢复六腑之“通”、“降”的功能。

  但必须明确,并不是所有的腑病都以通药治其滞,只有六腑传化功能受阻之实证,才能以通泄之药恢复其“通”、“降”之性,也就是所谓的“以通为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对于肠道津亏所致之便秘,则必须采用生津润肠之法,方能恢复其传导之功,如果味通下则更伤其津,不但不能起到通下的作用,反使便结难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