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妇科 > 正文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史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 为什么要另立中医妇科学

  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功能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点,在病理上有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致使妇女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也有其特殊变化。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癓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充实的。现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个阶段:

  1.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已有关于难产和种子、胎教理论记载。如《史记·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难产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记载。《烈女传》有胎教的记录。

  2.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因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被称为“带下医”(妇科医生)。《内经》中也有妇科方面的理论记载,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传》中有“庄公寤生”的难产记载。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记载,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这一观点比英国的达尔文1858年的相关论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有意义。

  3.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浮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著,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癓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当时的许多经验和方药至今有效。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科专家,不仅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一伦曰:‘死胎枯燥,执不自生。’使人探(远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伦之绝技,皆此类也。”可见当时的妇产科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根据《难经》独取寸口的原则,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

  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即“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隋代(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当时中医病理学巨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五科。

  书中有妇人病八卷,前四卷论妇科病,包括月经、带下、前阴、乳房诸病,后四

  卷论产科病,按照妊娠、将产、难产及产后分类,逐项讨论了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颇为丰富。

  5.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大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医学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广泛地讨论了求子、妊娠、产难、胞衣不出、月经、带下及杂病,还精辟地论述了临产及产后护理等内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还记载了若干堕胎断产的方法,并已注意到节制生育问题。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咎殷著的《产宝》。

  6.宋代(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如《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著。如杨子建著的《十产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李师圣的《产论》,郭稽中的《妇人方》等。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还特别谈到了对难产的处理。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

  7.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贡献。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1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扩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如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出了规律性阐述,成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根据。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该书还记载了钩取死胎的成功案例,该书卷7的内伤形说:“又一妇人临产……子死于腹……急取秤钩,续以壮绳……钩其死胎……。”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李果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治病着重应用补脾升阳除湿之法,此法也广泛用于妇科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所著《兰室秘藏》所论:“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对今天月经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疗是有指导意义的。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对妇科胎前病、产后病提出的一些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朱震亨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8.明代(公元 1368~公元 1644年)明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3科,据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人科。此期间妇科专著较多。有薛己著的《薛氏医案》、《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著的《广嗣记要》、《妇人秘科》。王肯堂著的《证治准绳·女科》。

  武之望著的《济阴纲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赵养葵著的《邯郸遗稿》。张介宾著的《景岳全书》等。这些妇产科专著和有关论述,对妇科疾病均有精辟论述,大大丰富了妇产科学的内容。其中《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女科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妇人规》可称当时妇产科的佳作。

  9.清代与民国(公元 1636~公元 1949年)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较广。如傅山著的《傅青主女科》,萧赓六著的《女科经纶》,亟斋居士著的《达生篇》,陈梦雷等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20卷,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陈念祖著的《女科要旨》,沈尧封著的《沈氏女科辑要》,陈士择的《石室秘录}),徐大椿的《兰台轨范》,叶天士的《叶天士女科》,沈金鳌的《女科三尺》,吴道源的《女科切要》,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阎成斋的《胎产心法》,汪朴斋的《产科心法》,单养贤的《胎产全书》,张曜孙的《产孕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唐容川的《血证论)}等,对妇产科学的发展均有着较大影响。

  民国时期比较大的妇科著作有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公元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五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还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著。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