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内科 > 正文

出血性中风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概述】

  出血性中风是指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实质出血。

  绝大多数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伴有脑内小动脉病变――变性、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而出血,出血后在脑实质内形成一种急性占位性损害。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偏瘫,语言和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病理体征。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出血性中风的病人约有80%发生在大脑半球,而其余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产生本病的常见诱因有情绪激动、气候变化、腹内压增高(如用力解大便)等。本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很高,存活者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偏枯”、“血瘀证”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有内因外因之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形成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是本病发病的内因;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伤过度,气候骤变等是本病发病之外因。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内外两因相合,致气血逆乱,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脑内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年老体衰,气血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愤怒,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及操劳过度等,均可致肝肾阴虚,肝阳暴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内风或逆乱的气血上冲脑部,并溢于脉外,脑髓受损,而出现舌强语蹇,肢体偏瘫,或神志昏蒙等。气血升降逆乱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病机要点为气血痰火随风上涌,络破血溢,闭塞元神。

  【诊断要点】

  1.大多数在50岁以上发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发病;常有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

  3.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意识模糊进入昏迷状态。

  4.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5.头颅CT或MRI检查呈出血病灶。

  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可有精神症状,主要体征是脑膜刺激征(如深昏迷但不明显),眼底检查可有视神经水肿,视网膜出血。

  【辩证分型】

  1.急性期(1)闭证阳闭:肝阳暴张,阳升风动。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握固,肢体强痉,半身不遂,大小便闭,面赤身热,喉中痰鸣,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

  证候分析: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夹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风火痰热内闭经络,故见面赤身热,口噤不开,喉中疾鸣,躁动不安,双手握固,肢体强痉,便闻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均为痰热郁闭之象。

  阴闭:痰浊阻络,蒙闭清窍。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黯,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候分析:痰温偏盛,风夹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症;痰湿属阴,故静卧不烦;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故四肢不温,面白唇黯,香黯;苔白腻,脉沉滑缓等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2)脱证:元真失守,阳虚气脱。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由闭证转为脱证者。证见昏迷不醒,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不止,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阳浮于上,阴竭于下,有阴阳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由于阴阳气血虚极所致;或继发于闭证者测因风火上腾,痰热灼炼真阴,元气大伤而致脱;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昏迷不醒,目合口开,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2.恢复期(1)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神疲乏力,面色黯淡无华。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则为瘀血;病后正气大虚,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滞,血瘀则经脉不通,脉络痹阻,并瘀阻清窍,故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气虚不能运行,推动无力,血不上荣,故面色黯淡无华;

  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2)肝肾亏虚症状:肢体偏枯不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音暗失语,喉中痰鸣,或神识痴呆,头痛头晕。舌红少苦,脉细弦。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精血耗伤,经脉失其濡养,故肢体偏枯,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肾精不能上荣咽喉,则音暗失语;湿痰中阻,故见喉中痰鸣,神识痴呆;肝阳上亢则头痛头晕;舌红少苦,脉弦细均为肝肾阴亏之象。

  【分型治疗】

  1.急性期(1)闭证阳闭:肝阳暴张,阳化风动。

  治则: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方药: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以辛凉开窍;继用羚羊角汤加减清肝熄风,育阴潜阳。

  羚羊角粉0.6克(冲服)龟版20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薄荷6克蝉衣3克菊花9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30克生大黄9克(后下)随症加减:抽搐者,加全蝎3克、蜈蚣2条、僵蚕12克,以熄风镇痉;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胆南星12克,以清化痰热;痰多而昏睡者,加郁金9克、石菖蒲12克,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阴闭:痰浊阻络,蒙闭清窍。

  治则: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鼻饲),以温开透窍;继用涤痰汤加减。

  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竹茹9克菖蒲15克胆南星12克枳实9克天麻12克钩藤15克赤芍12克水蛭6克随症加减:面白胶凉,阳虚症状突出者,可加黄芪15克、川芎9克,以益气活血。

  (2)脱证:无真失守,阳虚气脱。

  治则: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10克附子10克(先煎)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随症加减: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山茱萸12克,以敛汗固脱。

  2.恢复期(1)气虚血瘀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6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12克地龙12克全蝎3克地鳖虫9克川牛膝 12克桑枝 12克随症加减:小便失禁者,加桑嫖蛸12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9克,以补肾收涩;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桑寄生12克,以补肾壮筋;上肢偏废者,加桂枝9克,以通络;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9克、石菖蒲12克、远志6克,以祛痰利窍;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 30克、肉苁蓉 15克,以润肠通便。

  (2)肝肾亏虚治则:滋补肝肾,濡养经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20克山茱萸9克巴朝天12克石斛15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9克麦冬12克石菖蒲12克远志6克赤芍12克当归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以平肝潜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筋脉拘挛者,加白芍12克、木瓜15克,以缓急通络;大便秘结者,加柏子仁12克、郁李仁15克,以润肠通便。

  【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 每次I丸每日2次。适用于中风之阳闭者,辛凉开窍。

  2.苏合香丸 每次1丸每日1次。适用于中风之阴闭者,辛温开窍。

  3.大活络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中风后遗症期。

  4.活血通脉胶囊 每次2~4粒每日3次。用于中风后遗症期。

  【简便方】

  1.天麻9克、半夏12克、石菖蒲6克、桑寄生12克、龙齿30克,水煎服。治卒中,不省人事。

  2.党参12克、水蛭10克、丹皮10克,研末,制成胶囊,每粒含生药3克,每次3粒,每日3次。适用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

  3.水蛭10克、石菖蒲10克、大黄6克,研末,制成胶囊,每粒2克,每次3粒,每日3次。适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期。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

  (1)急性期:闭证取穴:人中、涌泉、百会、大椎、合谷、内关针刺,十宣放血。痰多者加丰隆、天突穴。脱证取穴:神阙、关元、气海,用艾灸。

  (2)恢复期:上肢取穴:肩箅、曲池、外关、手三里;下肢取穴: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语言不利加哑门、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口眼歪斜加颊车、地仓、下关穴。

  药枕疗法:生石膏适量,打碎装入杭芯,令患者枕之,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敷贴法:趋风膏:红海蛤棋子大、生川乌去皮60克、炙山甲60克、伸筋草30克,上药共为末,每料15克,捣葱汁调成厚饼状,约半寸,贴患肢脚心或手心,缚定,避风,隔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中风肢体活动不利。

  食疗法:芹菜拌海带:芹菜250克、水发海带100克,切丝,开水烫热后,加麻油、盐等调味。功能清热平肝,软坚化痰。

  【注意事项】

  1.有中风先兆,如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拆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切宜注意,必须加强防治。

  2.当发生中风时,应保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出现再出血。

  3.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戒除烟酒。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