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小儿泄泻概述

  泄泻(dirrhea)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概述

  一、发病情况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二、转化与预后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病因病机

  一、泄泻的病因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二、泄泻的主要病机

  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三、伤阴、伤阳变证的病机

  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于损阴伤阳发生变证。重症泄泻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医学教育网整理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肝旺而生内风,可成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证。

  辨证论治

  一、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的证候、治法、方药、加减

  (一)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二)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三)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二、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的证候、治法、主方

  (一)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晴,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三、气阴两伤、阴竭阳脱变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一)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医学教育网整理精神委顿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主方人参乌梅汤加减。

  (二)阴竭阳脱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主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