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本病系指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分增生型、硬化性苔藓型及混合型三型。本病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见,是妇科常见而难治的病症之一。其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过敏、慢性机械性刺激、局部神经营养失调或自身免疫代谢障碍等有关。本病癌变率为1%~5%。现代西医学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过去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复发率高达50%。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特定名称,根据症状可属中医“阴痒”、“阴疱”、“阴蚀”等范畴。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外阴病的记载:“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疱烂者,狼牙汤洗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部分收集了由汉代至清代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所收集方剂中,除内服药外,还用外洗、坐浴及针灸等各种治法,说明中医学治疗外阴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国内最早临床报道见于1973年,随后有关资料不断增加。特别是80年代以后,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探索出一套包括内治、外治、穴位激光照射、电针等在内的方法,使本病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不但能较有效地控制自觉症状,而且还可使病变组织改善或恢复正常。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近几年来,在机理研究方面进展亦较快,如用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肝郁型外阴营养不良,证实舒肝解郁药物能使上皮组织超微结构恢复正常,线粒体增多,核糖体减少,使细胞无限制增生得到抑制,可使癌变倾向消除,舒肝解郁中药对预防外阴营养不良癌变有一定意义。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远期疗效亦佳,有效率在83%~96%左右,复发率约5%~20%,无论内服、外用,均未见毒副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疗法。但目前还存在治疗方法繁杂,疗程过长,对有关机理尚缺乏足够认识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