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胎黄常证辨证论治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此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象是其特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型。本证重症易发生变证之胎黄动风证和胎黄虚脱证。

  本证以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舌质红,苔黄腻为特征。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茵陈蒿汤加味。(《伤寒论》)

  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茯苓、泽泻、车前子、黄芩、金钱草。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胀。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辨证本证多由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胎儿禀赋不足而致;或因湿热熏蒸日久不愈转化而成。往往起病缓,病程长,预后较差。临床表现为阴黄,虚寒之象明显。与湿热郁蒸证的鉴别可以从黄疸的色泽及全身寒热征象来区分。

  本证以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大便溏薄色灰白,舌淡,苔白腻为特征。

  治法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张氏医通》)

  常用药茵陈蒿、干姜、白术、甘草、党参、薏苡仁、茯苓。

  寒盛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血瘀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辨证此证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属于阴黄证。除皮肤黄疸色泽晦暗无华外,还具有有形瘀积的临床表现。

  本证以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右胁下痞块质硬,舌见瘀点为特征。

  治法化瘀消积。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医林改错》)

  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

  大便干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牡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痞块质硬,加穿山甲、水蛭活血化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