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妇科 > 正文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辨证论治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纳食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止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药举例: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方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茵陈、黄柏、栀子清热泻火解毒;赤芍、丹皮凉血化瘀,合牛膝活血,并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以除下焦湿热。

  若肝经湿热下注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粘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伴阴部痒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泻肝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苦参、黄连。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

  若湿浊偏甚者,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藿香。

  革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方中萆藓、薏苡仁、赤茯苓、泽泻、滑石、通草清热利湿以化浊;黄柏、丹皮清热凉血;苍术、藿香疏风化浊以止痒。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