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诊断 > 正文

胃痛可能不是胃病而是肝的问题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中医之胃痛,病因有多种,而以肝气犯胃而致胃痛者尤其多见。故医家叶天士云:“肝藏厥气,乘胃入隔。”“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即指出了肝胃之气不顺、肝木犯胃的病因病机。胃脘痛不仅要辨其寒热虚实,更应辨其有无肝的临床见症,诸如胁痛、胀痛、嗳气、泛酸、呕哕冲逆,精神抑郁等。兼具上述症状的胃痛均可从肝论治。

    胃痛及肝的常见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肝寒犯胃、肝强脾弱、肝胃火郁、肝胃瘀血等。

    肝郁气滞:症见胃脘胀满,痛连胸胁,按之则舒,嗳气频作,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脉弦而缓,舌苔薄白或兼黄。治宜疏肝理气,畅达气机。胃气得降,疼痛自止,即“治肝可以安胃”之意。采用四逆散加味,腹胀气滞甚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吴茱萸、草果;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痛甚加郁金、香附、元胡、乳香、没药;食少纳差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肝寒犯胃:症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呕吐清冷涎沫,遇寒痛甚,纳少,食则痛减,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或虚弦。治宜温肝散寒,和胃降逆,使肝寒得散,胃气得顺。采用吴茱萸汤加味,若见呕吐涎沫甚加半夏、茯苓;口泛清水加草果、砂仁;感寒痛甚加良姜、香附;胀痛加木香、佛手;纳差可合六君子汤以益胃补虚。

    肝强脾弱:症见胃脘隐痛或挛急,喜暖,得温则减,精神疲乏,肢体乏力,四肢欠温,食纳减少,大便软而不爽,舌淡苔白润,脉虚细弱。治宜柔肝补脾为主,扶脾抑肝,肝胃同治。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气虚加黄芪、当归;呕哕吐酸加木香、砂仁;腹胀加佛手、厚朴;便溏加白术、茯苓。

    肝胃火郁:症见胃脘部灼热,痛势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烧心,口苦口干,大便不畅,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数。治宜疏肝泻热,益胃养阴。采用一贯煎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口干加生地黄、麦冬、石斛;口苦加花粉;大便不畅加枳壳、厚朴、木香。

    肝胃血瘀:症见胃脘痛,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常见隐血,甚则吐血,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缓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采用失笑散、丹参饮加减治疗,气虚加黄芪、党参;营血不足加阿胶、白芍、当归;出血不止加三七参,白及;瘀血甚加赤芍、桃仁、红花化瘀止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