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灸法概况
西方的灸法,至少是现代意义上的灸法,是由中国传入的。灸疗法,在西方称 Moxa 或 moxibustion,据文献记载,该词是荷兰人旁特(Dane Jacob Bontl)及赖尼(William Ten Rhyne)等人创造,并由他们将灸疗于17世纪中叶经由日本介绍至欧洲的。赖尼在其1693年出版的《论关节炎》一书中对艾灸疗就有明确的记载:“采集艾的头和嫩叶,阴干后在手中揉搓,除去纤维杂质,留下绒状物质备用。……将艾炷安放于需要灸的病痛,和引火物点燃其顶端。燃烧和缓进行,最后在皮肤上引起一个小泡。……中国和日本的医师们从简单的图画中就能看出应该施灸的部位。图中画有简单的经络循行路线并用朱笔点明可以施灸的部位。”然而开始时,欧洲人在灸灼材料的使用上十分混乱,很多材料都被用来施灸,如丝、羊毛、火绒、棉布、棉絮、纸条、向日葵的髓质等。其中尤以棉絮灸在法国最为流行,即将棉絮用布裹紧,切成约3cm 直径1~3cm不等的圆柱体,作为灸炷。有的医生在用前先将其在硝酸钾中浸过,以促进其燃烧。德国人甘弗(Engelbert Kampfer)在灸术的特别是艾灸的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兰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并在日本工作过,对灸法有过接触,他在《海外珍闻录》一书中明确主张用艾绒施灸,因为“在中国和日本常用作施灸的材料是艾绒”,在书中他画了一幅图,标明了施灸的穴位和灸术的适应证。
灸法传至西方以后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施灸者多为从亚洲返回欧洲的医师。在灸法的推广应用中,较为出色的是法国医师拉兰,拉兰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在行军作战过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灸法。他用艾灸治疗麻痹、破伤风、眼疾、关节病、脊椎损伤等。特别是骨科疾病,他认为“根椐我们所进行大量观察,治疗这种凶恶疾病的一般方法就是重复施行灸疗”。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使灸疗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早期西方在灸术的应用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在选穴上,由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中医的理论,故多取病痛处或其附近的部位。在方法上,多先将施灸部位剃毛,在上面放一块湿布,中间开一个小孔作为安放灸炷之用。灸炷固定后施灸者往往采用不同方式促进艾炷燃烧:如用嘴吹火,或用玻璃管吹火,甚至用风箱吹火。具体做法是:一人扶住灸炷,另一人坐在椅子上,右手拉动风箱,左手持吹风管对准灸炷顶端吹。通过吹风管的来回移动以及控制吹风管的风力,使燃烧尽可能缓慢均匀的进行。这一灸法类似于中国的化脓灸,灸后,在形成的水疱或灸斑上敷以铅膏。如要短期化脓,只要像包扎普通伤口一样敷上一块油纱布;如果要长期化脓,可敷以发泡药膏或者在伤口的中央放一粒豌豆以形成人造溃疡。
除上述灸疗外,西方早期的施灸者还创制了多种灸治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棉絮温和灸:即以一条长12~15mm,直径8~10mm的圆柱状棉絮施温和灸,多用于头部,灸处仅要求出现一红斑。
2、铁锤灸:灸具为一个有木柄的铁锤,锤的两端是直径2~3cm的圆面,与艾炷底面直径相当。施灸时,先将两个铁锤的金属部分浸入沸水中约一个小时,然后取出,立即置于施灸的部位,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取掉。如出现明显的红斑,即已达到灸治的目的,如红斑不显,可放置第二个铁锤。
3、石灰灸:将一块新鲜的生石灰置于一张硬纸中央的小孔上,放在需施灸的部位,然后在石灰上洒水数滴,这样即可按照要求产生一定深度的皮肤灼伤,达到类似直接灸的效果。
4、火药灸:在一块木板上敷一层火药,宽约3cm,长度与患肢相等。将患肢移近火药,相隔约18cm许,然后将火药点燃。伤口用白菜叶敷裹。此法多用于麻痹症患者。
5、棉布灸:取洗去胶质的棉布一块,浸于碱式醋酸铅的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晾干,剪成宽度相等于艾炷高的小条。将其卷起,缝成布袋条状。用阿拉伯树胶粘于施灸处灸治。
6、灸器灸:其中以法国拉兰氏研制的执灸器较为有名:为一金属环,环上附有针二枚,可将灸炷十字形地固定于环中,环下有三个不易传热的乌木小球作为支持,使环不与皮肤接触;环后有一木柄,供施灸者执持。
我国的灸法传入西方后,曾在18世纪一度风行,但从19世纪中叶起逐步衰退。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现代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能与传向西方的灸疗法本身不完善有关,如:在选穴配方上,不明白辨证论治,完全按病痛处施灸;在施灸材料上,五花八门,随心所欲;在施灸方法上,一味强调损伤重、痛苦大的着肤灸。
二、日本灸法概况
在璀灿夺目的祖国医学对外交流中,针灸医学一直充当着排头兵的作用。公元514年,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550年,我国的灸法由朝鲜传入日本,从此 它就在东瀛这块土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日本和中国均属于东方文化,而从区域文化圈来说则都更趋向于汉(儒、道)文化圈。所以灸法在日本基本上承袭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法,但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近现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灸治扩展到灸防、保健:在我国,尽管在《备急千金要方》、《扁鹊新书》、《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均提及灸疗预防、保健之法,但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则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般多采取与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前夕。实际上,采用灸疗法防病保健,在近现代仍然得到重视,如日本从1937年元旦起,掀起所谓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特别是近年来灸疗法在这方面的价值正越来越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医家和患者的重视。
2.重视灸法的实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日本不仅起步早,而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约在明治45年(1912年)前后,日本医家开始对灸法进行现代研究,将实验动物学引入针灸学领域。早期主要从艾炷大小、重量、艾的燃烧程度、各种艾炷灸疗时的皮下深达作用等,探讨施灸原料的物理学特性;同时,也观察了灸疗对血液、血管、血压、肠蠕动及疲劳曲线的影晌。之后,灸法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不仅系统地研究灸法对血液、脉管、消化、呼吸、泌尿、运动等各系统的作用原理,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如从海特氏带与针灸术的关系来探索灸疗的治病机理;对施灸后皮肤组织学的改变,从生理、病理、生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观察。近十余年来,日本在灸疗实验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与我国重视临床研究不同,它侧重灸法,尤其是直接灸的基础研究,不少工作的研究角度新颖,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对施灸材料艾的研究发现,把艾放在玻璃板上燃烧,可见褐色焦油样物质附着,称“艾燃烧生成物”,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可通过灸热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从而起到某种作用。又如对施灸局部的影晌的研究表明:灸剌激可诱导局部肌肉产生某种物质,而施灸部位产生的这种物质可作为免疫原而激活免疫系统,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上述外,日本医家在施灸材料的改良、施灸方法的革新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综上所述,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季的灸疗法,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传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进展,并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从不少研究工作来看,今后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如艾绒在不同灸法中的作用,单纯热刺激是否可代替艾灸;隔物灸的隔衬物在施灸过程中,除了预防灸火灼伤外,是否还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防治疾病的作用;不同的剌激方式(高温、化学、低温)对疗效的影晌如何;灸量与疗效的科学关系,灸量参数的客观化问题,如此等等,均有待针灸界同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