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察五色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原文】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灵枢·五色》)

  【解析】

  本节主要论述察色的原则和方法。

  1.察色原则本文提出对医生临床察色总的要求是“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属意勿去,乃知新故。”医生只有全神贯注、全面细心观察,才能了解病邪的性质和五脏精气的盛衰,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批判了“相气不微,不知是非”,粗枝大叶、草率从事的临证陋习。

  2.察色要领察色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察其浮沉,以知浅深”:色浮于外者,主病轻浅而在外、在表;色沉于内者,主病深重而在里、在脏。

  (2)“察其泽夭,以观成败”:色之润泽或枯槁是内脏精气盛衰的外在反映,所以由此可推测疾病的轻重顺逆及预后的善恶。

  (3)“察其散抟,以知远近”:病色弥散而不结聚,发病时间较短者,主病轻浅;病色抟聚不散,发病时间较长者,主病较深重。

  3.察色辨病位“视色上下,以知病处”,从面部病色出现部位的或上或下,就可以测知疾病所在。《内经》许多篇章都论述了多种脏腑与体表的对应关系,临床诊病时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色泽变化,可察知不同脏腑的疾病。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就是面部色诊分候脏腑的具体方法。

  4.察色别病性《内经》将病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认为不同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如本节原文认为黄赤主风病(风火之邪为病);青黑主痛证,痛甚为挛,气滞血瘀;白色主寒,寒甚则皮不仁;黄而膏润为疮疡已成脓;赤甚为血热郁积(疮疡初期未化脓)。色诊辨别病性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

  5.察色断转归五色在肌肤显现的深浅、润泽或枯搞、色泽的疏离或凝聚、色调的浓淡等变化,是人体精气盛衰及病邪轻重的反映。因此,根据五色在面部出现的情况,既可判断病位之所在,病邪的性质;也可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病情的新久、轻重以及预后之吉凶。《内经》提出面部五色诊病方法,已发展为中医诊断学望诊的主要内容,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