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名医风采 > 正文

两宋时期中医学说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我国医学发展到宋代,已有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上的提高和新问题的研究,都已具备了条件。承袭晋唐遗风,文人通医的情况更为普遍,不少宋代名人皆研究医

  学而有所著述,如司马光的《医问》、文彦博的《药难》、苏轼的《圣散子方》、沈括的《灵苑方》《良方》、张耒的《治风方》等等。文人进入医学队伍,提高了医学队伍的素质,与朝廷重视医学也是分不开的。当时士人知医,成为风尚,每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儒医”之称,亦源于此时。这一时期医学成就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研究伤寒,阐发补充。宋以前医书虽丰,而亡佚大半,流传于世的一些古医籍,亦常常错简脱衍,讹误滋生。嘉祐年间(公元1057年)成立官方的校正医书局,专门从事辑集、校订、刊行古典医著工作,《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宋以前重要医著才能流传于世。宋代研究伤寒颇多,例如,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注伤寒,对伤寒病机理论进行了阐发;朱肱著《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并突出了表里阴阳的辨证;庞安常著《伤寒总病论》,阐述伤寒寒毒伤阳的问题,重视四时温证的论治;许叔微著《伤寒发微论》,以表里虚实为辨证要点,着重于八纲辨证的发挥;郭雍著《伤寒补亡论》,补仲景论述之阙略。

  (二)各抒医理,发挥专长。例如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强调以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论治疾病,为中医病因学专著;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首用五脏辨证于儿科临床,诊断方面提出了简要的小儿脉法和“面上证”、“目内证”;严用和著《济生方》,以虚实为纲,总结脏腑辨证,重视脾肾,提出“补脾不如补肾”说;刘昉著《幼幼新书》,论述了小儿指纹法的研究,提出虎口三关指纹诊察法。

  此外,如孙兆、张杲论“补肾不如补脾”;杨士瀛提出“气者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等等,均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