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我国古代也有“整形手术”

  公元三世纪,晋代的美容整形术已有显著的建树。名医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鲜鸡蛋清做面膜,治疗面部瘢痕,以后又有以猪蹄熬渍成胶体状物作面膜等多种方剂和方法的记载。《晋书。魏咏之传》已记载了“咏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因此,康熙二十七年间,琉球国曾派魏士哲医生西渡中国福州,来向福州名医黄金发学习唇裂修补术。回国后给皇室人员做美容整形术。

  汉代以前的穿孔吊环术

  据史籍记载,中国在汉代以前民间就有了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环的习俗。但最初并非是现代式样的耳环,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与后世不同,它是从耳垂孔直接横插进去,露其两端在耳外,以显其美,之后才逐渐发展为各种式样的现代吊环。

  唐代的人工酒窝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的记载。唐诗中就有“眉间翠细深”、“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靥”(夜)即“酒窝”、“笑窝”。所谓“当面施圆靥”,即是以某种化妆品用于“两颊点妆靥”。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

  南宋的义眼术

  南宋时已有装假眼的记载。如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所载,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

  缠足,古西欧贵族女性的整形

  与古代西欧女性习以绫帕“束腰”和在18世纪后期英国女性效仿伊丽莎白一世女皇用铅粉搽脸,以资美容而造成众多妇女中毒身亡等戕身美容类似,在中国的五代至北宋晚期先后在贵族女性中也出现了“缠足”的“美容整形”。据史籍记载,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窘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于是宫女们竞相效仿,并很快普及到民间,到宋代已形成风尚。这种戕身求美的现象给广大妇女的身心带来沉重的摧残,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逐渐灭迹。

  北宋的面部磨削术

  中国美容磨削术起步也是很早的,北宋(公元992年)《圣济总录》就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在以后的医著中都有类似记述,而国外最早报道于1905年,比我国晚一千年。

  元代的鼻梁修补术

  更为人惊叹的是中国在元代就有鼻梁修补术的记载。戴良所撰《九灵山房集》中写道,“闽夫长陈君,临阵为刀砟其面,疮已愈,而瘠和鼻不能合,肌肉尽热腐,甚恶,乃拜项颜章(元代名医)求治,项命壮士按其面,施洽以法,即面赤如盘,左右贺日‘复效也”’,可见中国的鼻梁修补术的创始距今已有700多年。

  清代的缺唇修复

  清代的整形美容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从这一兔唇修补中足见我国当时美容整形技术之水平。

  华佗时代已开创整形术

  中医史实表明,中医外科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学家就开创了手术疗法。但后来未得到应有发展,主要有两个历史原因:

  一是封建礼教的约束。,自汉代之后就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伤毁也”,因此切肤手术就被认为是不孝无德的行为,以至封建统治机构下令禁作剖腹和尸解等“伤毁发肤”的医学举措,这就阻碍了中医手术疗法的发展。

  二是国家经济落后,文化处于封建的封闭状态,使医学得不到先进科学技术的借鉴,而国家自身又无力(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资助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这两大因素将中医外科技术扼杀在摇篮中。

  如今随中医改革发展,在国家中医政策的推动下,大批中医师走上了手术台,手术水平不断高涨,因此中医美容学科也不应当回避美容整形手术的开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