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细说明代时期的三种学术流派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滋阴派

  源自元代朱丹溪主张——滋阴并善用寒凉之药治病。着明代表医家包括王履及戴思恭。

  温补派

  以金代李杲的脾胃论为基础,治疗时重视温补中气的方法。代表医家首推薜己,次为张景岳及赵献可。

  薜己(1488-1558),号立斋,其父曾任太医院院使。他医学造诣较深,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其学术思想强调真阴、真阳不足。薜己著作甚多;《内科摘要》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口齿类要》是中医史上最早的口齿专书,其他著作包括《外科枢要》、《正体类要》、《薜氏医案》、《疠疡机要》、《女妇撮要》、《外科心法》等。他推荐以苍术、人参、甘草及北蓍为主的汤剂,治疗因脾胃不和所引起的疲乏及食欲低下。根据李杲《脾胃论》之描述,都是一些“温补中气”的药物。

  张介宾(约1563-1640),字景岳,浙江山阴人。其医学主张主要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张介宾创制很多补肾方剂。于晚年编撰的《景岳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医籍。他亦撰写多部《黄帝内经》注释,内容浅易。

  明代另一位力倡温补的医家,赵献可字养葵。他对薜己的学说十分推祟,尤其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于1687年特撰《医贯》一书,用意是以保养“命门之火”的论点贯穿于养生与治疗等一切问题。因此他用药也多采用八味丸、六味丸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描述的补阳方剂。

  温病派

  温病学说的来源久远,是中医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即是 外源性病邪引起身体发热等症状的疾病。明代以前,医家们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认识,主要局限于《伤寒论》的范围,内容提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吴有性(1592-1672),名又可,姑苏洞庭人。他目睹当时疫病(又称为瘟疫病)流行的惨状,决心通过观察研究,对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及平日所用之验方等作详细记录,于1642年写成的《温病论》属于传染病的专着。他创立“戾气”之说,认为温疫之病并非由风寒暑湿所为外邪引致,而是由于感染一种外在的“异气”引起,这种“异气”他称作“戾气”。戾气有以下要点:

  1、物质性可服药治疗。

  2、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致病与否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及人体的抵抗力。

  3、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会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

  4、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致。

  5、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的。

  古代痘疹就是天花,是严重传染病,早在汉代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但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直到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为预防天花开辟有效途径, 为免疫学的早期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痘接种法开始应用的确实日期仍不能确定,但是最晚在明朝年间(1567-1572)确实有文献记载其应用。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