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幼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多年从事肝病的临床及理论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为中医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小跟随父亲学医,不光医术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学到了父亲为医的品质。
关幼波从16岁起便经常与哥哥一起随父学医,他们除学习中医理论外,时常在父亲左右侍诊,帮助抄方。
父亲关月波擅长内、妇、儿及针灸等科,对时令病及妇女病更是擅长,深受群众的敬重。其父一再告诫兄弟俩:医不在“名”而在“明”,医者理也,认清医理才能治好病。学习经典时要明其理,知其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不能泥古不化。还教育他们:治病救人要重义轻财,不能“为富不仁”。其父是严父又是严师,不准他们在中医业务上有一点懈怠。
一次,他的哥哥在抄方时将“橘红”误写为“菊红”,他的父亲便勃然大怒,当着病人狠狠地打了他哥哥一记耳光,从此不准其再学医。
关幼波随父习诊多年,但父亲从不让他独诊,而要求他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父亲临终前,抱病抽查了他的3个脉案,确认自己后继有人了,满意地对他说:“你可以治病救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不聊生,瘟疫不断。应接不暇的门诊、出诊使关幼波得到了锻炼。在广泛的实践中,他把从父辈传授的和从医书上获得的知识不断加以锤炼、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功夫。例如:他出诊时,进门一闻,便可鉴别出病人是患了麻疹还是猩红热。这种敏感的“闻诊”是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关幼波不仅继承了父辈的医术,还发扬了父辈的医德。他一生也是以“品端术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天深夜,有位洋车夫请他出诊。诊完病后,洋车夫拿出一块银元酬谢。关幼波早已注意到他家日历上的一张当票正好是一元,他推回洋车夫的双手说:“快拿去给孩子买药吧!若不够,让药铺掌柜的先记在我的名下”。洋车夫感动地落下了热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幼波响应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曾长期为患者免费看病,有的还免费送药,从而受到了群众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