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中医疗法之利水化湿法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利水化湿法,适宜于水湿壅聚或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气行水的水肿、痰饮等证候。水湿非温不化,根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原则,在中医文化里可采用利水渗湿药与温阳化气药配伍成方,使气化则水行,代表方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实脾饮等。

  1、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猪苓、白术各12克 泽泻24克 桂枝9克

  【用法】共为散,每服6~9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化气利水,发表健脾。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蓄水,头痛发热,烦渴饮渴饮水,小便不利;水肿,身重,小便不利; 痰饮,脐下有悸动,吐涎沫而颠眩。

  【方义】本方具有利水,健脾、发表、疏肝等功。适用于外有太阳表证,内有蓄水以及水肿、霍乱、痰饮等证。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致太阳之经气不舒,故发热头痛。内停蓄水致土湿,脾胃属土功能运化升降,湿伤中土致脾胃升降失常,胃逆不降则呕吐;脾陷不升则下利;霍乱与此同理。痰饮为病,由脾湿生痰,土不培木,木郁风动,故脐下悸动,吐涎沫而颠眩。水湿伤中,土不培木,一则中湿不能运化水湿;二则肝木失于疏泄水湿,故致小便不利而发为水肿。治宜化气利水,内疏外散,渗湿健脾为为法。方中桂枝味辛性温,归经膀胱与肝,能散能行,能疏能利,温经化气。入膀胱走太阳化气解表,入肝经助畅达而行疏泄,可治表证不解,内停蓄水,小便不利以及水肿等证。水从湿生,湿从脾化,用白术燥湿健脾,可以杜绝化生水湿痰饮之源。水邪既然已蓄,非利则水邪不去,故用二苓合泽泻渗湿利水,推陈致新,方名五苓者,方药五味以苓为主;泽泻为辅;桂枝、白术以作协助,共组成利水化气,渗湿健脾,疏散发表之法。既可适用于太阳之蓄水,又可治疗由水邪所致的肝脾杂证。

  【临床运用】

  (1)五苓散为温阳化气利水剂,其性温化,善利小便,既治太阳表证蓄水;又医内湿杂证水肿;还治霍乱吐泄;更医癫痫头眩;退肿可合五皮饮;加入茵陈治黄疸。本方虽然治证多而不一,但其要点是:①小便不利;②水肿无热者;③舌苔白腻;④虽口渴而饮下难受。

  (2)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治五苓散证而偏于热者,或加入桑白发,可增强清热利水之功。

  (3)本方治病宽广,凡属水邪为病的如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肝硬变腹水、膀胱括约肌痉挛引起的水潴留、阴囊水肿,急性肠炎腹泻、胃无力证、胃扩张等胃肠内有振水音者,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4)本方加党参,牡蛎等,可用于治疗脾湿虚寒性妇女白带证。

  (5)本方加龙骨、牡蛎,研为细面,长期服用,对癫病也有效果。

  (6)本方加重桂枝用置,服后发汗,对风湿性荨麻疹(俗称风水疙瘩)亦有疗效。

  (7)本方用于治疗水肿病的加减法是:脾虚者,加党参;肾阳虚者,加附子;肝气不能疏泄者,加青皮、木香;肺气不利者,加陈皮,杏仁;膀胱热郁者,加木通,扁蓄、瞿麦。

  (8)大汗大下后引起的小便不利者忌用。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敞,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利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附方】

  (1)五皮散(亦称五良改)(《中藏经》):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水煎服。具有健脾理气消肿

  作用。主治一般水肿,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即本方加茵陈,水煎服。具有退黄利水消肿作用。主治黄疸。

  (3)胃苓汤(《丹溪心法》):陈皮、厚朴、苍术、甘草、猪苓、白术。茯苓、泽泻、桂枝。水煎服。具有健脾和中利湿作用。主治中暑伤湿,停饮挟食,腹痛泄泻等。亦可用于急性肠炎的腹泻以及慢性肾炎的水肿等证。

  (4)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茯苓、桂枝、甘草。水煎服。具有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作用。主治皮水证,四肢浮肿。

  (5)防已黄芪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具有补气健脾利湿作用。主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亦治湿痹,重着麻木,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6)猪苓汤(《伤寒论》):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水煎服,具有利水清热益阴作用。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以及淋病,尿血,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胀满作痛者。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以及尿路结石症引起的尿痛、尿急、尿血等。

  2.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组成】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健脾,温化祛痰。

  【主治】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咳嗽,或大便溏,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方义】 本方是一个温化渗湿治疗痰饮的方剂,痰从湿生,湿从脾化,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正是说明了痰饮病的产生根源和治疗依据。脾土湿为生痰之根源。痰湿内阻于肺则咳嗽短气,犯于胸胁则满闷心悸,土湿不能培木,木郁风动故头晕目眩。治宜渗湿健脾,温化祛痰为法,方用茯苓为主,利湿健脾,治其化生痰饮之源。由土湿不能培木,致使肝郁风动,疏泄不行,痰饮停蓄。故症见胸胁支满之痰饮咳嗽;肝风内动之失晕目眩。方用桂枝者,温经化气而疏肝风,辅主药温化水湿,渗利痰饮而琉风邪。佐使白术、炙甘草,协助本方燥湿健脾,调和诸药,四味药物合用,共组成渗湿健脾,温化痰饮,疏肝祛风之剂。此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临床运用]

  (1)苓桂术甘汤具有渗湿健脾,温化痰饮,疏肝祛风之功。主治脾湿生痰所致的痰饮咳嗽证:亦治土不培木所致的头目眩晕;对风湿病、妇女白带等均有疗效。总之,本方治证也较广泛,但总的病因病机,是因脾阳不振,饮邪停滞不化。若脾虚甚者,可加党参;痰涎多者,可加陈皮,半夏。

  (2)本方合平胃散,可治脾虚湿盛的泄泻等证。

  (3)本方可用于心脏瓣膜病,慢性肾炎等病的水肿属于阳虚者。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气滞血瘀型者(相当于“合并肺循环高压”,“风湿活动”等)本方可与失笑散合用。

  (4)本方对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的眩晕、结膜炎等具有脾湿停饮之证侯者,亦有疗效。

  (5)本方加干姜、五味子、细辛用于痰饮咳嗽属于寒湿者,效果显著。

  (6)本方加党参、牡蛎。可用于治疗虚寒型的妇女白带证。

  【方歌】

  苓桂术甘痰饮尝,和之温药四段良,

  饮邪上犯气冲胸,胸满风眩服之康。

  【附方】

  姜甘苓术汤(《金匮要略》):茯苓、干姜、白术、炙甘草。水煎服。具有温阳利湿作用。主治湿邪所伤,腰部及腰以下有冷感、重坠感,口不渴,腰痛以及妇女白带证等。

  3.实脾饮(《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 茯苓9克 干姜 三片 附子4.5克 大腹皮6克 草果仁6克 厚朴6克 木香3克 木瓜6克 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姜枣为引。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阴水身半以下更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或四肢不温,二便不利,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方义】本方主治阴性水肿。阴寒属肾,寒从水来,水从湿化,湿从脾生,脾湿木郁,肝不疏泄,水排不出,形成水肿。总观本证为脾肾寒湿,肝不疏泄,所谓“实脾”者,说明本方重点是从脾治而兼医肝肾。治宜温阳健脾,疏肝理气,利水消肿为法。故方用茯苓、白术、草果、炙草、姜枣入中焦补中健脾,渗湿利水为主。配伍附子,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入少阴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配用木香、木瓜、厚朴、大腹皮理气疏肝和胃之药,疏肝行气,和胃降浊,使气行则湿化,水湿之邪可从小便疏导而出。共组成实脾温肾,理气疏肝,利水消肿之剂。

  【临床运用】

  (1)实脾饮是治虚寒性水肿的有效方剂。所谓“实脾”者,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致成了水肿。本方温阳健脾,为治疗阴水均主要方剂之一,但本方温阳之力有余,扶正补虚之力不足,对阴寒性水肿兼气滞者相宜:对寒性水肿兼气虚者,可加入党参,黄芪等。

  (2)本方亦可用于慢性肾炎水肿、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以及心脏病水肿等具有阴寒性证候者。

  【方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番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附方】

  中医文化中的肿半截秘方主治慢性肾炎全身水肿。

  黑白丑各63克,红糖120克,老生姜500克,大枣60克。先将二丑研为细画,生姜去皮捣烂如泥绞汁,大枣煮熟去皮核,捣如泥,然后把四味药混在一块,蒸一小时成膏,每次服二茶匙,分四天服完。具有温阳利水作用。主治慢性肾炎全身水肿。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