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很早就已发现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并对这些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研究。在病因学方面,人们从传染病的一系列现象上,认识到自然界存在某些独特的致病因子,并每以瘟疫、疫疠、温毒、蛊毒等名称来概称之;发现传染病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又有冬温、春温、暑温、湿温之说;在传播途径上,初步认识到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接触是传播传染病的基本途径。如《疫痧草》记载:“家有疫痧(猩红热)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在预防方面,亦为后世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近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更总结出了不少有效方法,为防止某些疾病的流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介绍具体内容之前,应明确以下几点:
1.重在未病先防即传染病的预防目的,旨在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致病因素在健康人群中传播,预防疾病发生。如流感、流脑流行期间,每用中药、针刺等预而防之,目的即是。
2.关于预防对象运用中医药预防主要是针对下列三种情况:①用于某种传染病流行时高度受威胁的人群;②用于密切与病人接触者及带菌者;③用于某些岗位上的特定人员,如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有可能发病的司机、医务人员、飞行员等。
3.关于预防方法主要有四。①基本措施:包括早期发现,隔离与治疗,消灭传染源等;②空气消毒:用药物制成烟雾剂或气雾剂进行消毒,如食醋;③方药内服:剂型包括汤液、片剂、丸剂。此法最为常用,简便易行,工矿、农村均可开展。④其他措施:包括药物喷喉、滴鼻、针灸、食疗……等。上述诸法,既可以单独采用,而更多的是综合运用。
4.关于预防机理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目的在于祛避邪气和提高机体正气。现今研究证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大多数清热解毒药及其他类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一些中药如黄芪、甘草,以及针灸等,具有增强机体对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毒的抵抗力的效能。
空气消毒时,人们自然地将药物的烟雾或气雾颗粒吸至呼吸道的粘膜,以之杀灭病原体;运用喉喷、滴鼻或药物涂鼻,意将药物施用在病原体侵入的门户上,以保护局部,产生屏障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药预防与西医药预防接种不同,因中医药一般不能使人体获得免疫;同时中药预防还兼有治疗轻症(包括带菌者)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适应了自然。但是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或工作、生活环境受污染,周围环境卫生差,又可使人致病。
气候因素:如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因素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风温病证;夏天,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发生热病和中暑;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冬天气候严寒,则易于外感寒邪为病。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等,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密,则外邪不易侵犯而多发内伤病。此外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而有地方病之发生,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生活、工作环境:如工业废气、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粉尘过多,也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还有,当前农药的广泛使用,亦可使有些食物污染,从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此外,有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有的疾病通过消化道传染,如痢疾、肝炎等。而蚊、蝇则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所以周围环境卫生差,蚊蝇孳生,空气、水源或食物等受到污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外环境还存在着其它某些致病因素,如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等。而劳累过度,久视、久坐、久立、久行也能使人致病,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