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中医助理医师辅导:真阴真阳理论辨析

  真阴真阳理论辨析是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所包含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真阴、真阳,又名元阴、元阳,真水、真火,亦即肾阴、肾阳。“真”之本义,为“本原,自身。”如《庄子。秋水》曰:“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又《山木》云:“见利而忘其真。”“元”,即开始,第一。《公羊传。隐公元年》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说文解字》曰:“元,始也。”

  真阴、真阳之名,源于命门学说。对于命门学说,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内经》中言“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难经》则认为命门为人体内脏之一,指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自《难经》之后,历代医家,尤其是明清医家对命门学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或以右肾为命门,或以两肾为命门,或以两肾之间为命门,或以命门为肾间动气,或以命门为水火之宅等等,众说不一,莫衷一是。尽管如此,人们对命门功能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认为命门为生命之根、水火之宅,内寓真阴真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难经。三十九难》所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中曰:“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命门的功能与肾密切相关,“命门者,其气与肾通”(《难经。三十九难》)。“命脉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类经附翼。真阴论》)可见,命门的功能与元气相关。故明代医家虞抟在《医学或问》中曰:“夫两肾同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实有相火寓乎其中。”秦伯末明确指出:“命门为生命之根,包括真阴真阳产生动气,通过脏腑经络达脑,通骨髓走四末,温皮肤腠理等,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上起着主导作用。”

  肾为先天之本,是与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由此可以推知,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肾阴,即真阴,元阴,命门之水;肾阳,即真阳,元阳,命门之火。由于命门之水火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因此肾阴、肾阳亦为人体各脏腑阴阳之根本,对维持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肾阴肾阳在人体内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故曰“人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宗必读》):“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景岳全书》)。若内外邪气作用人体,破坏“阴平阳秘”的状态,导致肾的阴阳失去协调平衡,出现肾阴虚、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肾阴虚,可见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肾阳不足,可见神疲肢冷,腰酸尿频,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育等症。如临床证见肾虚,而无明显寒热之象,则称为“肾精不足”,或“肾气亏虚”。由于肾阴、肾阳皆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肾阴或肾阳亏虚至一定程度,常可累及其相对的一方,而致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终出现阴阳两虚之证。

  由于肾阴、肾阳为人体真阴、真阳,并为各脏腑阴阳之根本,因此肾的阴阳失调,不仅出现肾脏本身的病症,而且会影响其他脏腑阴阳,出现相应病症。如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阴,可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之证;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致心肾阳虚,心火上炎之证;若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则见肺肾阴虚之证。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致脾肾阳虚,而见水湿内生,或水气泛滥;若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则致心肾阳虚之证。反之,其他脏腑阴阳亏虚,日久及肾,亦必引起肾的阴阳亏虚。

  临床上,对于肾阴肾阳亏虚所致的症证,应当遵循治病求本之法,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由于肾阴、肾阳为真阴、真阳,故肾阴亏虚之证,治当选用滋腻厚重之品,以滋阴补肾;肾阳亏虚之证,当选用气厚性热之药,以温阳补肾;若属肾精亏虚,或肾气不足,则应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填精,或补肾益气;若肾阴肾阳亏虚兼见其他脏腑阴阳不足者,当加减相应药物以治之。由于真阴真阳,互根互用,互相影响,因而在临床上,对于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之证,当采取“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或“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以治之,即所谓“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黄帝内经素问》)。“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阴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