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粘膜病 > 正文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因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侵犯基底膜带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底膜带是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着的部位;也是循环自身抗体(抗基底膜抗体)发生反应的部位。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病损的早期即已出现,因此,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在基底膜区的损伤、局部水疱形成,在上皮-结缔组织界面分离中起重要作用。

  早期的研究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能与HLA-DR5相关;但新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尚无证据充分证明大疱性类天疱疮与任何HLA位点相关。但免疫印迹及免疫沉淀技术已证实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的两个成分:主要抗原230~240kD BPAg(BPAg1),80%~90%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有循环抗BPAgl抗体;次要抗原l60~180kD BPAg2,50%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有抗BPAg2的抗体;有关这两个抗原成分均已分子克隆并已明确其染色体定位。免疫电镜和分子克隆的技术证实,两个抗原成分均是跨膜蛋白质,由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分泌,已分化的角朊细胞则不合成这两种抗原成分。功能研究证实,这两个抗原成分作为表皮基底膜带的独立成分,中介上皮与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的联系,同时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抗原,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发现,γ-干扰素可以在蛋白质及mRNA水平对230kD的类天疱疮抗原进行转录前调控,而这种调控对γ-干扰素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IL-1β、IL-5、IL-6的血液浓度、疱液浓度与病情严重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监控疾病的参考指标。

  抗基底膜带自身抗体主要为IgG,并且主要为IgG4或IgA亚类,约有25%的病例IgM与IgA共同出现或单独出现。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