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基础知识 > 正文

牙萌出障碍的早期治疗

  摘要:混合牙列期是一个较长的乳恒牙替换过程,恒牙萌出是否正常、排列是否整齐,与乳恒牙替换顺序等方面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该期会产生一些暂时性的错牙合畸形,所以正畸医生应该仔细观察牙萌出的过程,严格掌握早期治疗的适应症。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萌出障碍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自1926年国际正畸学会议在纽约举行以来,正畸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直都还未有定论。早期治疗因为更容易进行,治疗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都较少而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但早期治疗并不是机械性的,临床医师必须认真的考虑:为什么要进行早期治疗?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治疗?恰当的诊断是什么?当然,进行早期治疗最主要是为了避免牙萌出障碍、牙合发育紊乱、邻牙吸收、以及牙未长出导致骨吸收或发育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如果未能对与牙合型和面型相关的牙列做出合适的诊断,就可能还需要进行三期甚至四期的正畸治疗。早期治疗虽然能进行得较快,正畸医生还是应该注意保持的需要。

  混合牙列期,乳牙逐渐脱落、恒牙开始萌出,而萌出时的障碍将对恒牙造成一定影响。萌出问题通常多见于上颌第一恒磨牙、正中多生牙、乳磨牙滞留导致前磨牙萌出障碍。认真观察牙列的发育情况,及早期诊断牙萌出紊乱,对于早期进行正畸干预和矫治非常重要。

  上颌第一恒磨牙

  临床上若见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已萌出于口腔,就可诊断该牙萌出障碍。此时,该牙可能发生了近中倾斜。图1的牙片示第一恒磨牙被滞锁在第二乳磨牙吸收腔的远中。据报道,第一恒磨牙有4%发生这类萌出障碍,在同胞兄弟中有20%.一般情况下,6~7岁时可发生自我矫正,但在已经确定不可能发生自我矫正时,就要及早诱导该牙顺利萌出。

  左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的自我矫正。A和B是患者6岁时的牙片,显示第一恒磨牙被滞锁于第二乳磨牙吸收腔的远中;C和D示7岁时,患牙已经自行矫正。

  一些文献主张用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铜丝分离结扎、分离簧或弹性体分离牙的方法对第一恒磨牙进行诱导。当第二乳磨牙过早脱落,第一恒磨牙发生近中移位或倾斜,导致间隙不足,使第二前磨牙萌出障碍。治疗的目的就是竖直第一恒磨牙并推其向远中,为前磨牙获得足够的萌出间隙。治疗方法包括:各类可摘式缺隙保持器、固定矫治器和口外装置。口外远中牵引在9~12个月内可竖直恒磨牙,但在此过程中也将产生一些新的小间隙(如图2)。因口外牵引对上颌骨有一定影响,用带有磁体或超螺旋的口内颌内固定矫治器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7~8岁时进行早期治疗需要保持几年。第二前磨牙通常在10~14岁时萌出,早期治疗仅仅是对患者进行诱导;另外,治疗应该与前磨牙萌出同期进行或是稍稍推迟。

  远中大量骨吸收造成第二乳磨牙脱落的研究模,口外牵引治疗上颌第一恒磨牙进行治疗。A,治疗前的模型,患者10岁;B,治疗后的模型,患者11岁。颌骨关系没有明显变化。

  正中多生牙

  正中多生牙是在上颌中切牙牙根间的额外牙,患者常常是因为有过大的切牙间隙(图3),通过拍X线片检查才发现的。对正中多生牙,关键是应该拔除还是应该让它顺其自然,治疗时要考虑到以下问题:正中多生牙有损害中切牙牙根的危险、正中多生牙有发生牙性囊肿的可能性、切牙间隙的存在、正中多生牙可能随着牙槽突的发育而发生移动。我认为拔除正中多生牙尚有一定疑问。因为除非发生了自发萌出,拔除正中多生牙才会比较容易,否则正中多生牙发生移动的情况是极少的,也不太可能发生囊肿和造成中切牙牙根的损害。随着中切牙的垂直萌出,牙间间隙常会自行关闭。如果正中多生牙对正畸治疗中的牙移动不造成障碍,就不必对其进行任何处理。

  某女患者,6.5岁,正中多生牙,正中牙间隙很明显,侧切牙萌出位置不足。B,10.8岁,切牙间隙自行矫正,切牙已萌出。没有进行任何治疗。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