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口腔修复医生Monson接诊了一缺牙患者,其主诉为耳鸣、头晕等,口内特征是咬合低、牙齿重度磨损。耳科医生会诊认为是:咬合低,髁突后移,压迫外耳道所致。后经耳科专家Costen研究同样病例(8例),1934年发表论文:牙齿重度磨损,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咬合时髁突后移,压迫从鳞鼓裂出来之耳颞神经及鼓索神经,引起耳鸣、头晕、舌有金属味等一系列症状,命名科斯滕综合征,Monson对症治疗,使其咬合加高,获得了明显效果。于是,咬合低与TMJDS发病有关系,便逐渐成为口腔医学界的一种常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咬合加高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各种形式的咬合板不断有报道。
Sicher口腔解剖学家对CS的TMJ作了解剖学观察,1962年发表其研究结论:颞骨下面的整个凹形部位称为下颌凹(图1),凹的中部有一条裂沟、称鳞鼓裂,将下颌凹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关节窝,与髁突(其间界以关节盘)相接,关节囊附丽在关节窝周边,其后部在鳞鼓裂之前,髁突的后退不可能压迫从裂缝内侧出来之耳颞神经及鼓索神经,从而否认CS.然而,下颌凹后部充满纤维、脂肪及腺体等软组织,髁突后压可引起该部不适。此后,CS在口腔医学文献上逐渐消失,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改为TMJD或T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