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虚不适合用下法。
2、汗法又称为解表法。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4、邪实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适用于:单纯祛邪。
5、外感病中的往来热之少阳证适用于和法。
6、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证的治法是:汗法。
7、通因通用属于反治法。
8、外感热病,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用于清法。
9、未病先防的准确准义是:在发病前做好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0、同病异治法不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医学教 育 网搜集整理
11、误食毒物病人适用于吐法。
12、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是:补法。
13、和法不属于祛邪。
14、扶正的正确含义不包括: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15、临床运用标本治则时须遵循的原则不包括补益法。
16、和法不适应于邪已入里而阴阳热盛者。
17、虚证出现虚象的治法是:补法。
18、真热假寒证的治疗药物是:寒性药。
19、因病不属于三因制宜。
20、润下不属于清热法治疗作用。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时、因人。
22、损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23、哪些证适合用温法:中诊断虚寒;阳衰阴盛;寒凝经脉;亡阳欲脱。
24、属于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5、属于逆治法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6、运用标本治则应遵循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27、清热法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
28、治护原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
29、未病先防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30、吐法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
31、正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逆治法”。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33、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4、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5、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6、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中八法是哪八法?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37、中医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中医的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相因制宜等。
38、怎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必须通过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人手。
39、试述正治和反治的区别和联系。正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逆治法”。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不一致,表现出一些假象时,采用顺从其假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法”。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正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化,实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方法,因此正治和反治均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40、案例分析题。病人甲,男,35岁。病人于2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左腹疼痛,以左下腹为主。近1月来腹痛绵绵,肠鸣活跃,便溏有黏液,无脓血便,饮冷受凉后明显,无泛酸,无呕吐,神疲乏力,纳差,喜热饮,寐欠安。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病人乙,男,32岁。病人于1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治疗,近1年来常感腹部刺痛,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以右下腹为主。曾服多种止痛药无效。痛苦面容,腹部轻压痛,肠鸣音稍弱。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两位病人的中医诊断均为:腹痛。请问在护理上述两位病人时,措施相同吗?为什么?并简述护理要点。不同。因为两位病人的证型不同。病人甲为中脏虚寒证,而病人乙为气滞血瘀证。病人甲护理要点为:(1)病室温度应偏高,避免风寒。(2)饮食宜温热、易消化、营养丰富,应少量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龙眼肉、大枣等。忌生冷、寒凉及肥腻之品。(3)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后宜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4)遵医嘱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病人乙的护理要点为:(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出血等。若出现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应立即联系医生,积极救护。并随时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的变化,做好详细的记录。(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
(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