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应急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卫生安全
(二)全民健康安全
(三)卫生资源
(四)经济水平
(五)卫生文化意识
(六)重大传染病、中毒等事件的现实状况及危害程度
二、应急机制
(一)宏观预防控制策略
(二)应急教育培训
1、临床医护人员的流行病学思想和方法论培训
2、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培训
3、传染病疫情培训
4、常见中毒知识培训
5、心理素质培训
(三)公共卫生监测
基本内容包括:①建立健全机构,收集各种疾病与暴露的资料;②分析和评价所收集资料,包括确定某病的自然史、变化趋势、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薄弱环节及防治效果等。③印制、分发和反馈资料,将所收集的资料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并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特别应将资料反馈给报告资料人。
1、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应用我国各级各类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2、新传染病的发现与监测
(1)新传染病出现的机制
新传染病发生的机制可能有二方面:第一,新的病原体被引入人群。第二,引入人群的新病原体能在新的人群宿主中确立及进一步传播,并从一个局部地区和局部人群开始,不断扩散。
(2)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
1)生态及环境变化:农业发展,水生态系统变化,砍伐森林/植树造林,洪水、干旱、气候变化。
2)人口特征与行为:社会条件,人口增长和移民,战医 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争、贫困,城市衰退,性行为、静脉用药。滥捕、饲养、食用野生动物。
3)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人及货物的世界性交流,空中旅行。
4)技术和工业:食物供应全球化,食品包装和加工的改变,输血及组织和器官移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5)微生物的变异:由于环境的压力造成微生物变异。
6)公共卫生措施的失效:媒介控制、饮水净化及消毒措施失效。
(3)新传染病的确定
1)对所观察到的疾病能确认为是一新的疾病实体,并能证明其具有传播特性时即可认为发现了一种新的传染病。
2)对已知的非传染性疾病,当发现其系由特异病原体所致并证明其有传染性时,也应认为是新发现的传染病。
3)在新发现和新认知一种微生物后,研究其致病性及与某种疾病的相关性,确定其是否某种疾病的病原体,并证明其能否传播。
在获得肯定结果之后,其所致疾病也为新发现的传染病。 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4)发现新传染病的途径与方法
1)依靠临床医生及疾病监测系统是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最重要的途径。
2)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以发现、确定新传染病病原体及阐明流行病学规律,二者缺一不可。
3)传统微生物学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发现新病原体的效率。
(四)制订防治预案
1、重大传染病防治动员与处理预案
(1)防治动员预案
1)疫情的确认与分级
2)建立疫情控制指挥系统与技术指导小组
3)事先确定各职能部门责任
4)疫情的应急响应
5)结束响应
6)保障措施
包括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的保障。
(2)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工作预案
1)疫情的初步调查
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情况,以及病例之间的相互联系状况,以确认是否为传染病疫情及其性质。
2)隔离救治病人和疑似病人
3)向上级卫生防疫主管部门上报疫情,对于甲类传染病或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需在2小时内予以上报。
4)进一步调查核实,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表现暴露史调查。
5)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在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对出现烈性传染病的疫点实行封锁,并对疫区内进行消毒,灭鼠、灭虫,对接触者隔离观察。对疫区内人群做好生活保障及防病工作。
6)深入流行病学调查
详细调查分析患者发病经过(个案追踪)、病人分布特征,可能的传染源,主要的传播途径和流行因素。
7)修订、补充防治措施
8)解除封锁、解除隔离
2、中毒事件控制预案
3、自然灾害及重大意外伤害控制预案
三、控制措施
1、突发事件报告
2、应急指挥部的建立
3、事件现场及疫源地控制
(1)中毒、污染现场控制
(2)疫源地区控制
4、医院的应急改造
5、车辆的应急改装
6、对病人及疑似病人的隔离救治
7、对密切接触者及接触者的措施
8、及时发布正确信息、宣传预防知识、稳定人心